日前,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学院研究生郭晓军接到通知,成功入选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践项目,将于近期开始为期半年的实习生活。“这个项目口碑非常好,有机会到生产一线参与技术研发,很锻炼人,每年有很多学生报名,我很幸运入选。”
在西南交大研究生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伊顿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等项目,已经成为同学们争先选择的实习基地。与科研单位、知名企业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实践项目,是近年来西南交大在高层次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走出的一条创新之路。
人才培养重学术更重实践
2010 年,教育部“ 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启动,西南交大是参与改革试点的高校之一。作为国内轨道交通领域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怎样结合学科优势培养专业学位硕士? 怎样培养适应轨道交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创新人才?
经过深入调研和细致分析,西南交大确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掌握轨道交通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为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优秀执业素养,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以及面向工程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能够承担轨道交通领域高级专业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
目标确定后,西南交大率先采用能力矩阵分析法,构筑了专业型硕士、学术型硕士、博士等梯次式人才培养方案,并从多角度立体实现培养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 适用性”和“匹配度”。
西南交大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主任胡伟介绍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体现出“习学融合”、“能力为先”、“职业导向”的显著特点,强化工程实践,论文密切结合工程实践项目,形式多样,强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为了给更多的研究生搭建专业实践锻炼平台,学校与多家国内外机构合作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胡伟说,“我们把人才培养和产业实践结合起来,务必解决‘ 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问题。”
校企联手让学生“走出去”
专业型硕士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它需要更强的实践能力、更丰富的实操经验。人才培养需要“慢工出细活”,有限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不仅要在学校“学”,还要在实践平台上“习”,方能在工作岗位上“用”。
接下来,学校从自己的董事单位里遴选优质企业,从导师合作的科研院所里寻找,一个一个单位踩点谈判。2011年开始,南车株洲所等单位积极参与,西南交大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迈出重要一步。
“西南交大和我们企业都是因铁路而生,交大的学科优势很强,企业的项目能够和学生的能力很好融合。所以我们选择交大作为联合培养基地。”南车株洲所人力资源部主管李锟说,“我们指派最好的科研骨干作为企业导师,导师都有研发项目。”
胡伟说:“新型的联合培养基地有四个特点:有共建计划、有导师指导、有项目支撑、有经费保障。”企业从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设置、企业教师授课等7个方面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2015届研究生易锃是第三批到南车株洲所进行专业实践的学生,他的感受是“非常正规,学校和企业都很用心,学生收获非常大。”
易锃被分到系统产品开发部,他和师兄作为主要负责人,对当时的主要车型进行冷却系统性能测试,一起筹建冷却试验平台。穿工服、拿扳手、下地沟是常事。为了使数据更加接近实际,易锃还跟车测试,经常与司机一起在公交车上穿梭在城市之中。
长效机制确保校企双赢
经过近三年的改革实践,学生、家长、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可度不断提升。胡伟给出了几个数字:报考人数逐年递增,从2010 年的94 人激增至2014年的1305人;生源质量不断提高,从2010年调剂录取70余人到2014年线上淘汰160人,淘汰率为26%,变化显著。
联合培养的企业版图不断扩大,从传统轨道交通领域龙头企业扩展到更多的企业,包括外企。2013年,学校与美国伊顿公司中国研究院签署协议,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电气学院2013 级研究生郑志军成为参加实践的首批学生之一,在长达半年的实践期,他参与了双向开关的创新运用项目。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中,对产品、收益、价格、市场规划等方面的考虑,让他明显感到与学校导师的不同,“一直在学校学习,特别想知道这些知识怎么运用到实际中。来到企业实践以后,动手能力、沟通能力提高了不少。”
企业也希望建立长效机制。南车株洲所就希望扩大联合培养的学生数量。在他们看来,这是企业选拔人才的良好渠道,可以缩短毕业生与企业的磨合期,更是为企业建立稳定的战略人才供应链。
“ 经过五年的实践,西南交大毕业生面向国家轨道交通建设大发展生产一线,为中国高铁技术引领世界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西南交大副校长冯晓云说,“下一步,我们会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和中国铁路‘走出去’的重大战略需求,继续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大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让更多的研究生有机会走出校园、走向实践。”
来源:《中国交通报》7月3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