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进入开学季。全国各大中小学纷纷创新开学典礼形式,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励学生传承抗战精神、凝聚爱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远大志向、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
在丰富多彩的开学典礼中,“爱国”“理想”与“成才”成为提及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爱国——承中国精神 立少年远志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遮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正顽强地抗战不歇……”开学第一天,北京汇文中学校友、数学教师阎述诗谱曲的著名抗日救亡歌曲《五月的鲜花》回荡在整个校园。师生们齐聚在校园内的战斗英雄、汇文校友“彭雪枫将军”塑像和“北京汇文十二烈士”纪念牌前,鞠躬献花,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对于北京五中的师生们来说,今年的开学典礼尤为特别。因为今年是北京五中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三迁其址,在1945年最终将校址迁到现址的第七十个年头。开学典礼上,蔡以观校长、沈兼士先生、英千里先生的铜像和刻有“精气神”三个大字的文化石正式揭幕,师生们以这样的方式郑重缅怀爱国志士为五中、为“教育救国”所作的贡献。
杭州十四中学的开学典礼上,来了两名特殊嘉宾: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革命传统教育宣讲团特邀宣讲员,老红军刘义夫和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宣讲团副团长叶信孚。两位抗战英雄分享了抗战故事,用人生的宝贵经验为同学们上了开学的第一课。
……
由抗战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和研究者讲述历史,与学校牵手展现新风貌,探索开放式、体验式课程,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胸怀理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全国各大中小学校的开学第一课选取适合青少年的独特视角,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鼓励青少年承中国精神,立少年远志。
理想——突破现实藩篱照亮前行方向
理想主义意味着听从内心的召唤,突破现实的羁绊,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看来,“新的生活需要树立新的理想。在群星璀璨的智慧星空,那些最伟大的人物都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面对浮躁和功利的社会环境,理想主义的光芒将穿透世俗的藩篱,照亮前行的方向。”
在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的心目中,理想并不虚无缥缈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是为了一件事情或一个目标,废寝忘食,甘之如饴,不到成功,誓不罢休。理想是一种激情,它能充分挖掘出你的最大潜能,引导你不走寻常路,使你的人生与众不同。
之所以如此多的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提及理想情怀,是有着极强的针对性与现实意义的。进入大学之前,很多年轻人的理想就是考上心仪的大学,可当进入大学之后,随着目标的实现,很多年轻人一下子陷入空虚和迷茫,寻找不到未来的目标与方向,对此,张欣欣在开学典礼上特意叮嘱新生,“从踏进大学的那一刻起,分数和学历不应该再是唯一奋斗的方向,世俗和功利更不能取代远大的梦想。人这一生,让我们念念不忘的不是那些曾取得过的高分,不是拿到过的荣誉,而是在梦想的照耀下,自己前进路上的那些脚步和跟头。大学四年,要学会大胆倾听内心的声音,跟随自己内心的激情,大胆追逐人生的梦想。”
如何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在开学典礼上用一个真实的故事鼓励年轻学子: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校博士论文国际答辩第一人王娟,她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届博士生。5年前,王娟找到了自己热爱的研究方向,刚开始,她迫切地想找到一种自己所在研究领域中完美的材料,但失败了。此后,她重新审视研究方法,反思失败过程,辩证看待各种材料的优缺点,并转移了研究重点。通过实验、比对,再实验、再比对这样周而复始的研究,最终掌握了全面的材料特性数据,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学界的高度肯定,部分研究成果还成为两项新材料国际测试标准制定的参考依据。博士毕业之时,王娟毅然放弃几个提供高薪的工作机会,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并在毕业时同母校做了一个临别约定:10年后,要让世界上做研究血管植入医疗器械的机构,提到交大就像提到哈佛医学院一样响亮。
听懂大学校长们的谆谆嘱托,在学习和生活中,多一分对真理的追求,少一分对名利的计较。在面临人生选择时,多问问自己内心的感受与热爱,少考虑社会的时尚与潮流。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永远具有理想主义的精神底色。
成才——将个人进步同国家发展相联系
统计表明,很多重大科研成果都是科学家在20岁到30岁这个年龄段取得的。因为电影《美丽心灵》而为公众熟知的纳什,在其22岁时完成的博士论文中就提出了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而这正是他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最重要的基础。著名生物学家克里克也是在他的博士生阶段揭开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奥秘,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从而获得1962年诺贝尔奖。
因此,在大学期间如何更好成才便成为今年开学典礼上校长们关注的重点。
在徐飞校长看来,成才需要保持好奇心与想象力,“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生命才有激情,做学问才有滋味。一旦失去可贵的好奇心,失去独立的想象力,整个生命就失去了真正的活力和创造力,更不用遑论治学的趣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万立骏希望同学们在成才的道路上回归“做人立德”。他针对近年来出现的道德扭曲的现象,呼吁同学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应该是有知识、有文化的有德之士。人无德不立,人无德寸步难行。”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希望浙大的学子能够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叮嘱青年学子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塑造全球意识,理解多元文化,从容自信地与不同国家背景的人一起学习和共事;要有谋划全局的眼光,从更广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维度进行独立自主的分析研判;要有博采众长的视角,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便利,掌握来自全世界的知识和资源,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要有心怀天下的格局,以天下为己任,把个人发展与区域发展、国家发展、全球发展统一起来,担当起引领社会、服务国家、贡献世界的使命。
张欣欣校长的寄语更“接地气”,他嘱咐青年学子们学会放弃小算计,跟随内心的激情。“一进校门,不少同学已经听师兄、师姐说过,哪门课既轻松又能刷高,参加哪个社团可以获得某些便捷的帮助,自己的心里有了‘小九九’。了解前辈的经验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多去算计得失,只去学那些所谓‘用得上、有帮助’的知识,而放弃那些你可能有兴趣或有天赋的领域,一定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还有许多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嘱咐青年学子自觉对俗气、躁气、娇气、戾气进行抵制,对名利味与铜臭味自觉排斥,格物致知,坚守价值理性,坚持治学追求,遵循学术规范,固守学术底线,捍卫学术尊严。
开学典礼看似是学校的事,实则事关育人方向、社会风气与价值引领。因此,每一年的大中小学的开学典礼尤其是知名高校的校长致辞总能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今年的主题词,爱国、理想与成才,从某种意义上讲,既是讲给校园内的全体学生,也是在向社会传递道德与文化风尚。
来源:《人民日报》9月10日18 版http://edu.people.com.cn/n/2015/0910/c1006-27564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