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王晓上了10天创业培训课,有种“脑洞大开”的感觉。竞选岗位、创办模拟公司、管理团队、制作创业计划书……“听了张老师的课,我知道创业是怎么回事了,而且我的沟通、表达能力提高了很多。”王晓说。 王晓说的张老师,是四川省成都市人社局创业讲师、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婷婷。 作为一名老师,张婷婷的教学宗旨是:用“创业培训+创业咨询+项目推荐+市场对接+企业诊断”全过程服务,让创业种子开花结果。 从2011年至今,张婷婷共组织2500余人参加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
课堂:上课即上班
王晓没有想到,创业培训课还可以这样上。
第一堂课,一上课,张婷婷就给学生播放了李嘉诚30秒自我介绍视频,还有数位美国总统的竞选视频精选。性格内向的王晓,不禁产生了登台演讲的冲动
“学员刚进入课堂,会有些拘谨。这时,调动大家情绪很重要。”张婷婷说。
随后,张婷婷宣布,她发起成立一个公司,自己担任董事长,让王晓和其他44名学员竞选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财务总监等职位。接着,没有竞选上的学员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组建一个分公司。学员再一次通过竞选,成为各分公司的经理、会计、市场营销人员等。
王晓参加了分公司的竞选,成为经理。
张婷婷制定了总公司的规章制度,要求每一个分公司的每一名员工都严格遵守。
有一天,王晓公司的一名员工上课迟到了。作为经理,王晓被罚在全体学员面前做俯卧撑。“我当时觉得很丢人。”王晓说,“员工出了问题,说明公司管理不到位,我这个经理自然要承担责任。”
新颖的考勤方式,改变了之前学员上课被动考勤、经常迟到的现象。“把上课等同于上班,可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提前体验社会角色,提高自律性和管理能力。”张婷婷说。
不只是考勤。张婷婷把学员的各种表现都换算成虚拟货币,让各个公司做成账目明细。“每一次我们公司被扣钱,员工都会很心疼。如果真的是在开公司,这流失的就是人民币啊。”王晓说。
在张婷婷的指导下,6个小组确定了各自的创业项目。王晓等6名经理在课堂上讲解自己团队的想法,陈述项目的市场前景。其他公司的成员则是评委,评析项目的难度和可行性。
市场调研、团队组建、竞争分析、资金预算、成本核算、路演、找投资人……创业中的各个环节,45名学员基本都经历过了。“将来,我如果开公司,就不是个新手了。”王晓说。
像王晓参加的这种创业培训班,张婷婷带过很多。2011年7月,在成都市人社局和西南交大的支持下,她将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引入大学。张婷婷注重参与式教学,强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环节,逐渐实现了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从以讲授灌输为主向以体验参与为主的转变。
“每一位上课的学生,都要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流程和方法,形成适合自己的创业计划书。”张婷婷说。
大赛:授人以渔
一位老奶奶经常在家门口骂人。有好几天,街坊邻居都没见到她。后来大家才知道,她早已死在家里,几天后才被人发现。
去年夏天的一堂课上,张婷婷问学生,记忆中有没有哪件事对自己刺激较大,刘希想到了小时候邻居家发生的这件事。张婷婷告诉学生们,可以思考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里是否隐藏着创业机会。
听了张老师的话,一直在寻找项目的刘希眼前一亮。他打算成立一家托老所,类似于托儿所,专门照料孤寡老人。刘希带着这个项目,报名参加了西南交大“萌芽杯”创业大赛。
刘希的项目顺利通过了初赛。张婷婷帮他联系了几家养老院,让他做充分的市场调查,了解老人最需要什么。几家养老院跑下来,刘希发现,老人们不缺吃、不愁穿,但缺乏精神慰藉。刘希告诉张婷婷,他打算更改创业项目,做丁老头心理咨询工作室,并以这个项目参加复赛。
张婷婷让刘希去做目标顾客分析。这一次,刘希找到学校里的几名退休教授,跟他们聊天,看看他们有哪些精神需求。一位老教授跟刘希讲了两个多小时,聊的基本上都是过去的事。
“你应该综合考虑退休老人这个群体的需要,以及你能利用自身专长可以为他们提供的服务,二者结合才是真正适合你的创业项目。”张婷婷对刘希说。
听了张老师的话,刘希陷入了思索。突然,一个念头闪现出来:做老人回忆录!
这个有创意的项目,最终在学校创业大赛中夺魁。后来,刘希的团队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创业挑战赛,荣获第三名,并获最佳社会价值奖。
从创业大赛中一路走过来,刘希觉得,张老师的每一次提醒、每一句发问,都让他有很大收获。
组织创业大赛,指导团队参加创业大赛,是张婷婷的一项重要工作。怎样的指导对创业大学生更有效?怎么才能辅导他们登上大赛领奖台,引来投资人的关注?这些都是张婷婷经常思索的问题。
“最好的指导,不一定是直接告诉创业者答案。”张婷婷说,“要让学生敢于在市场中试错。创业的最大风险来自于自己想象的合理状态和现实状态的巨大差距。市场提供的原始信息,才是企业调整战略的风向标。”
张婷婷经常鼓励创业培训班的学员参加创业大赛。张婷婷的学生王亮说:“参加创业大赛,可以检验我的项目是否具有与市场对接的可能性。即使失败了,也是低成本的失败。”
指导:按需服务
“老师,我们想开一家微电影制作公司,请您提一些建议。”去年年初的一天,周星等4名学生找到张婷婷。
“你们四个先回去打一架,然后再来找我。”张婷婷的话,让周星等人大吃一惊。
张婷婷很熟悉这4个男生,他们曾经上过自己的创业培训课,每一个都很有主见。在张婷婷看来,4个人势均力敌,早晚会闹矛盾。她建议他们先写一份股东协议,讨论股东比例、约定股东职能、商榷退出机制,然后再来商议其他方面的创业事宜。
几天后,周星4人又来到张婷婷面前。“我们回去后,真的打了一架。”他们通过激烈的讨论,确定了股东比例和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每个人的分工各有侧重。在张婷婷的提醒下,周星等人一开始就注册了商标,还设计了Logo。企业起步很快,不到一年营业额就上百万元。
如今,这个公司已有16名员工,在一栋豪华写字楼里办公。“如果没有张老师的指导,哪能有我们公司的今天?”周星说。
注重因材施教、按需服务,是张婷婷开展创业指导的一大特色。“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不一样,项目需求不一样,指导的着重点也就不一样。”张婷婷说。
张婷婷所在的西南交大科技园,一直为创业者提供公益服务。张婷婷工作以来辅导过上百个项目,却从未和任何辅导对象有利益往来,或者参与他们的经营。有很多创业者曾向张婷婷抛出橄榄枝:“老师,加入我们的公司吧!”每一次,张婷婷的答复都是微笑着摇头。
这是为何?
张婷婷解释到,创业导师加入某个企业,对其他项目来说便有失公平。而且,导师一旦有功利心,有可能指导小微企业在商业模式、组织架构等尚未完善之时就大规模逐利,会为企业长远发展埋下隐患。“每个导师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当发现能力不足时,我们应该帮助团队对接更好的平台、资源和导师,不能因自己的介入限制企业发展。”张婷婷说,“公益的道路很艰难,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近几年来,西南交大每年都开设第二学位课程——创业工程。学生实习时,张婷婷没有为他们联系大公司,而是安排他们到创业型公司。每个公司的员工都很少,基本上三五个人。“有3个人的公司,我们就安排3名学生去实习。这样,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让学生迅速了解初创企业的情况,了解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为自己将来创业作准备。”张婷婷说,“他们都是同龄人,可以很好地交流。实习生能够更好地体验创业真实状态。”
张婷婷的服务对象,除了大学生,还有下岗失业人员。记者在张婷婷的创业培训后续服务本上,看到了她为一些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咨询的记录。
“正是因为你们的服务对象文化层次低,很少上网,不认品牌,才有了你们的商业机会。你们要在这个细分领域做出更好的特色服务,抓牢目标客户。”
“如果你想享受锦江区政府的相应政策,我可以帮你联系。他们可以提供至少一年的免费办公场地,以及减税、社保补贴等政策。”
……
张婷婷把自己的身份定位为创业园丁。“我的工作就是播散创业种子,浇水施肥,让一粒粒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来源:《创业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