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成都日报】《西望成都》推出第33期:蓉欧快铁“协奏曲” 邛窑古迹“省油灯”

来源:成都日报 日期:2015/11/18 21:59:00 点击数:

由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和香港卫视联合打造的综合类专题栏目《西望成都》7日推出第33期节目。《城事》通过推出专题片《蓉欧快铁“协奏曲”》全方位展示蓉欧快铁对起点成都和终点欧洲的影响,蓉欧快铁已成为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味道》以专题片《邛窑,一醒惊天下》探秘被列入国家大遗址重点保护项目的邛窑,揭开被古陶瓷专家誉为“天下第一红”的唐代邛窑釉里红瓜菱形水盂的神秘面纱。

《西望成都》每周六晚8:00在成都电视台公共频道CDTV-5播出,同日晚8:30在香港卫视播出。观众还可通过登录香港卫视网站(www.hkstv.tv)、下载香港卫视手机APP收看节目,也可以登录橙网在线(www.cditv.cn)或下载成都手机报4G版看度客户端收看。

《城事》

蓉欧快铁 谱最美协奏曲

从成都出发的蓉欧快铁,是沟通成都和欧洲的快速铁路,也是跨越亚欧大陆的运输工具。这段旅程从成都出发,经兰州、乌鲁木齐,从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穿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后,最终抵达波兰的罗兹站,全程9826公里,历时10天半左右。成都出口货物通过“蓉欧快铁”到波兰罗兹后,可以在1至3天内通过欧洲铁路或公路网络快速分拨至欧洲任何地方。它仿佛一支美妙诱人的曲子,这是一支精诚合作、携手共赢的“协奏曲”。自2013年4月开行以来,蓉欧快铁满载率已达90%以上,成为目前国内开行速度最快、开行频率最稳定、吞吐量最大的亚欧经贸黄金物流大通道。

今年9月6日,伴随着汽笛声,蓉欧快铁首趟返程班列搭载着红酒、饮料、饼干等欧洲畅销品,从波兰罗兹驶回了成都。蓉欧快铁进入双向稳定运行时代后,这条欧亚黄金大动脉的巨大引力更加让精明的商人难以拒绝,他们也正在加入这支正在演奏中的协奏曲中来,更多国内和欧洲知名企业开始在青白江布局。今年8月成都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正式挂牌,业务主要是为企业提供进口商品直供、出口商品推广、外贸综合服务、跨境创客孵化等各项服务。目前,通过成都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开展的跨境电商业务,世界各地的进口商品都可通过这个产业园进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由于全国所有主流电商西南仓储中心都建在成都或周边地区,京东、亚马逊、唯品会、当当、聚美等电商巨头都有望通过“蓉欧快铁”提速跨境电商业务。

跨境电商贸易的背后,是物流通道强有力的支撑。蓉欧快铁每周三班去程三班回程,让400多家企业参与这首“协奏曲”。西南交大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说:“蓉欧铁路是成都参加内陆建设的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是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目前,“蓉欧+”正在从概念变为现实,“蓉欧+城市”互联互通模式将进一步释放蓉欧快铁的亚欧物流大通道效应,通过更多城市的互联互通和优势互补,实现沿海与内陆城市和相关企业的合作共赢,从而共享“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和红利,大大提升蓉欧快铁的辐射范围和国际影响力。未来,成都还将依托蓉欧快铁、中亚班列等铁路线路,构建以成都为中转城市的新大陆桥,打造千亿物流商贸园和世界级物流枢纽中转站。这一切,对成都来说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以物流为基础性先导产业,引导全球优势产业向成都转移,促进成都产业提档升级。

《味道》:

邛窑,一醒惊天下

邛窑是成都平原上一个古代窑址群,烧造时代始于南朝,盛于唐,衰于宋,断于元,前后延续了800多年。位于成都邛崃市南河边的十方堂是邛窑面积最大、窑包最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片区。

从汉代至唐代,瓷器的釉均为低温釉。成都平原的邛窑人在当时能将温度升至1200摄氏度,使烧造的陶瓷器物出现铜红釉,相当罕见。可以说,那是1000多年前的成都人一个了不得的创举。邛窑民间收藏家尚崇伟10年前带着藏品“邛窑釉里红瓜菱形水盂”到北京参加赛宝大会,引起巨大轰动。这件唐代邛窑水盂被陶瓷专家们誉为中国乃至世界制釉的第一红,被称为“天下第一红”。在唐代之前,各地瓷器主要是单色釉。从唐代开始,中国瓷器步入了一个多彩的时代。在著名的“唐三彩”出现前数百年,成都平原上的邛窑人就已经创造出了“邛三彩”。有专家认为,邛窑是由单色的釉下彩向五彩缤纷的彩瓷世界发展的发端,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彩绘瓷的故乡”。关于邛窑价值的珍贵,中科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一语道破:沉睡上千年,一醒惊天下!

成都工匠在这片土地上,用勤劳和智慧烧造出精美的邛窑瓷器,并通过长江水道、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运往四面八方。当时栖居于成都的诗圣杜甫在《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的诗中给予邛窑极高评价: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诗中的“大邑烧瓷”说的便是邛窑的瓷器。邛窑的一些产品,还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享誉古今中外的“省油灯”。

成都自古以来崇尚读书,邛窑出品的“省油灯”在1000多年前就成为读书人的最爱。南宋诗人陆游在《宅居记事》中提到: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陆游客居成都时,还在成都买了很多省油灯送给他读书的朋友。而今,四川省非遗项目邛窑烧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何平扬是现存不多的能用古法烧制邛窑的民间工艺大师。何平扬1973年进入邛陶厂工作,拜工艺美术师康兆铭先生为师,和师父一起研究和恢复当时已经失传多年的邛窑,从此与邛窑结下不解之缘。为了把邛窑技艺传承下去,何平扬学医的儿子何丹也转行跟着父亲学习。

邛窑遗址如今已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大遗址重点保护项目。在沉寂了上千年之后,邛窑以它低调的美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作为独具成都文物特征的邛窑彩瓷,邛窑已经成为收藏界无法绕开的重要符号。

来源:《成都日报》11月9日http://www.cdrb.com.cn/html/2015-11/09/content_2254498.htm


作者:卫昕     责任编辑:外宣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