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国首家机车博物园落户西南交大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日期:2016/03/21 09:16:00 点击数: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春海 曾江)3月16日,还有60天就迎来120周年校庆的西南交通大学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这一天,位于该校成都市犀浦校区的机车博物园正式开园。这座机车博物园为我国第一个高校机车博物园,是中国博物馆联盟首批成员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桂富强,机车博物园设计者、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徐伯初教授,共同为机车博物园揭牌。

在致辞中,桂富强表示,从铁路诞生到今天,机车的发展经过了蒸汽时代、内燃与电气时代,铁路见证了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的整个过程。如今,铁路就像是世界大陆的血管,网络纵横,伸展到每一个细枝末节上。整个世界版图都因为血管中的血液流通,而鲜活着,而澎湃着。铁路带给整个世界的改变,不仅仅是经济和物质生活的丰盛,更重要的,是流通,是连通。它让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有了可以对话的可能性。曾经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如今高铁不过两个小时就“还”了。

“这样的流通,带给整个人类的,是文化的交换。对话消弭隔阂,学习产生价值,融入放弃偏见,交流磨灭仇恨。然后文化,又沉淀成为了文明。我想,这应该是技术带给人类最为重要的价值,这样的价值,比一件‘物’,仅仅可以用来使用,要弥足珍贵得多。”他还这样说道。

徐伯初教授讲述了机车博物园的设计理念以及建园期间种种波折而最终落成的过程,令人唏嘘不已。

铁路、火车,凝聚着西南交大师生们的情愫。而今,位于犀安路999号的这座机车博物园将成为他们共同的园地。3台烙印、记录着新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历程机车,像是从历史的轨道上驶来,静静停靠在火车站造型的博物园中,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亲身探访、拍照留念。这3台机车,分别由兰州铁路局、昆明铁路局和呼和浩特铁路局捐赠。

为迎接西南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机车博物园还特别推出一套以机车文化为主题的明信片,以机车园火车头为实景拍摄制作。来宾纷纷在明信片上写下问候和寄语,投入邮筒,寄给师长、好友或未来的自己。当天,机车博物园内,还举行了120周年校庆“桃秾李郁”主题植树活动,据悉,该博物园中将种下120棵树苗,象征西南交大走过的120年岁月。

该博物园位于西南交大犀浦校区南北人文轴的顶端,是该校文化宣传的第一站。它与学校古朴的南门上“唐山路矿学堂”的题字等相配合,构成了该校新的标志性景观。

西南交大因路而生,因路而兴,被誉为“铁路工程师的摇篮”,近年来年又因高速铁路发展,可谓是与铁路同呼吸共命运,有着难解之缘。机车博物园的设想正源自于此。全新打造的园区,将集“思想+文化+科技+创新”于一体,融合课堂、论坛、会议、展览、体验、沙龙、阅读等各种功能,致力于打造传承学校历史文化、促进思想交汇碰撞、激发创意创新创业的文化新地标。

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跨越三个世纪,是国家首批“211工程”、“特色985工程”重点建设、首批进入国家“2011计划”并设有研究生院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成都。其前身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是我国近代建校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我国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矿冶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是我国的“交通大学”(Chiao Tung University)两大最早源头之一,曾以“唐山交通大学”之名享誉海内外,素有“东方康奈尔”之称。

在120年的办学历程中,该校历经八国联军入侵、日军侵华等磨难,于“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应世之后,历经五万里跋涉、十八次迁徙,曾先后定名唐山路矿学堂、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唐山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国立唐山工学院、中国交通大学等。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桂富强机车博物园开园仪式上致辞。本网记者 张春海/摄

 

机车博物园设计者徐伯初教授介绍设计理念。本网记者 张春海/摄

 

机车博物园与学校古朴的南门上“唐山路矿学堂”的题字等相配合,构成了新的校园景观。本网记者 张春海/摄

 

一台机车像是从历史的风尘中驶来,静静入站。本网记者 张春海/摄

 

铁路与机车,留下了西南交大众多校友无限的回忆。它们是献给120周年校庆的珍贵礼物。本网记者 张春海/摄

 

位于博物园内的“中国铁路之父”、西南交大杰出校友詹天佑雕像。本网记者 张春海/摄

 

120周年校庆“桃秾李郁”主题植树活动。本网记者 张春海/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3月18日http://www.cssn.cn/gd/gd_rwxn/201603/t20160318_2928933.shtml

 

 

 


 

作者:张春海 曾江     责任编辑:外宣报道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