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华西都市报】携手西南交大 金牛区打造成都“北改”创新典范

来源:华西都市报 日期:2016/05/20 14:19:00 点击数:


环交大菁蓉创业谷效果图

 

——推行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 聚焦校地合作的“西南交大试验”

在全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2015年10月,成都市金牛区与辖区内的西南交通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全面启动“环交大智慧城”建设,共建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环交大智慧城”将凝聚金牛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的成都将呈现南有“科技城”、北有“智慧城”的发展格局。

校地合作,如何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热情?如何不让科研成果睡大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驱动发展?华西都市报全面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西南交大试验”。

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何实现创新驱动,谁来创新驱动?这个“创新之问”,一直萦绕在西南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康凯宁的脑海中。

“创新驱动发展,产权驱动创新。”现在,他用“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5年的实践与思考给出了一个答案。今年1月,西南交大印发了《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简称“西南交大九条”),在我国首次明确了职务发明人对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这项被称为“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所有权改革甫一推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在3天内就得到了体现。

1月19日“西南交大九条”出台,1月22日就有“中低速磁悬浮二代技术”成果的4项核心发明专利、“可降解生物材料”成果的4项核心发明专利办理了知识产权的校内分割手续,目前正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办理专利权人变更事项。业内人士分析,这种改革彻底改变了过去“教授拿不走股权,学校干不成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得不到科技型企业”的三输局面,不仅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造的热情,同时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变三输局面

让职务发明人拥有成果所有权

西南交大土木学院杨其新教授团队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喷膜防水材料”项目,从2004年起申请了6项发明专利,但到2010年还未实现转化。

这并非无人问津的“纸面成果”,作为相关行业企业,成都市嘉州新型防水材料有限公司非常希望西南交大将该科技成果评估作价入股公司,但由于职务发明专利权的奖励审批手续复杂,一直未能如愿。

2010年,西南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将该项目作为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试验的第一个案例,成功将由西南交大所有的专利变更为该教授团队与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同所有,然后经第三方评估,作价500万元入股成都嘉州新型防水材料公司,杨其新教授团队持有其中的300万元股份。该成果在嘉州公司又经过3年多的产品化研发,终于在2014年完成了产品化,现已取得30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

“可以说,是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最终推动了上述成果转化。”西南交大“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设计者、西南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康凯宁介绍说,“混合所有制彻底改变了过去‘教授拿不走股权,学校干不成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得不到科技型企业’的三输局面。”通过对混合所有的职务科技成果评估作价入股,2015年西南交大已有4个教授团队与科技园、投资方成立了科技型创业公司并进入孵化阶段。
 

扫除制度障碍

推动科研成果向产品转换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可转化科技成果供给严重不足。在发明人没有知识产权预期的制度之下,高校的大多数知识产权是为了结题、报奖和职称晋升申请,缺少转化价值。

5年前,西南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试验,取得了很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去年10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实施后,该校充分利用该法赋予高校的完全成果处置权落实奖励权,出台了“西南交大九条”,通过将奖励权前置简化为知识产权奖励,实现了职务科技成果的混合所有。

“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由于给予发明人明确的知识产权预期,可以鼓励发明人从立项到科研全过程培育成果的可转化属性,从而可以产生出更多的可转化科技成果。西南交大副校长朱健梅接受采访时表示,“一项科研成果要实现转化应用,需要完成从样品到产品的转变,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投入比可能是1∶100,仅靠科研团队或者学校的力量难以实现,这时候就需要引入社会资金,但高校科研成果不清晰的产权让很多投资人和企业望而却步,科研成果也只能躺在实验室。”

作为西南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试验的直接参与人,我国生物材料领军人物之一的西南交大教授黄楠说,“正是因为学校对我们作为发明人的职务科技成果的分割确权,才使投资人放心大胆与我们合作,成立了成都拜尔麦迪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推进我们的科研成果向产品转化。”黄楠认为,这就像30多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先驱者所做的那样,迫切需要推行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形成创新创业的春天。

 

集聚科研优势

校地合作 共建区域创新中心

从成都二环西北方向出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新旧交替的景象,喧嚣与宁静,传统与现代,甚至还有繁华与老旧,都在这片区域共生共存。它天生优势,拥有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金沙遗址公园,拥有时尚潮流聚集的欧尚、沃尔玛、凯德等人气商超;它“智慧过人”,汇聚了西南交大、电子十所、电子二十九所等科研院校;它地理位置优越,连接着金牛的核心与外环,是主城区产业外扩和经济能量辐射的首要承接区——它,就是环交大智慧城功能区。

2015年10月,金牛区与辖区内的西南交大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全面启动“环交大智慧城”建设,双方充分借鉴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新加坡、以色列特拉维夫等全球创新高地建设模式,充分运用国际知名院校的科研优势,聚集区域科研院所资源,校地携手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

西南交大校长徐飞表示,“环交大智慧城”将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和科技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科技与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校院地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开放合作创新,加快推动西南交大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金牛区建设“中西部综合实力领先城区”,全力构筑具有示范意义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校地合作新模式,为成都市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进行有益探索。

业内人士解读称,“环交大智慧城”启动建设,让成都正式呈现出南有“科技城”、北有“智慧城”的“科技双芯”格局,为成都“创业之城、圆梦之都”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闻链接

“西南交大九条”

“西南交大九条”明确规定,为实现对职务发明人或职务发明人团队(以下统称职务发明人)的奖励,学校将奖励前置简化为国有知识产权奖励。对既有专利和专利申请,学校通过专利权人和专利申请人变更的方式实现对职务发明人的奖励;对新的专利申请,学校通过共同申请实现对职务发明人的奖励。

学校与职务发明人就专利权的归属和申请专利的权利签订奖励协议,规定或约定按30%:70%的比例共享专利权。职务发明人以团队为单位的,其内部分配比例由团队内部协商确定。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6年5月20日  03版)

链接: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60520/331945.shtml

 

作者:张想玲     责任编辑:外宣报道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