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沟通和交融汇通,是大学的责任、担当和使命。”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在“2016全球大学校长高峰论坛”上演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各有不同,需要采取文化和文明层面的“大交通”达到交流沟通、交融汇通,从而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徐飞在演讲中说,交通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核心话题,在当代“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交通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极大拓展,已然演进成为“大交通”。大交通之大,不仅体现为位移和技术层面上陆海空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还体现为经济和产业层面上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化、城市化的有机融合,更体现为文化和文明层面上旨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交流沟通和交融汇通。
所谓“大交通”建设,一方面指物理和技术层面,陆海空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今天,随着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通道和关键节点建设已经取得突破并初见成效。总体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已经具备初步条件,但仍处在起步阶段。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加快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加快向发展中国家延伸,将对“一带一路”国际贸易运输体系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国际贸易运输重心将从传统以海运为主,转向具有海、铁、空、公、管(道)等立体综合运输体系及依靠多种运输方式的协调互动发展。
国家交通运输部已规划了中-老-泰、中-蒙、中-俄、中-巴、中-吉-乌、中-哈、中-塔-阿-伊、中-印、中-越等九大“一带一路”交通重点项目。中国铁路总公司将蓉欧班列、郑欧班列、渝新欧班列、夏蓉欧班列等赴欧班列进行整合,统一使用“中欧班列”品牌,已覆盖12个欧洲城市,铺划线路39条,目前已累计开行1700列以上。中国民航与“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签订了双边航空运输协定,近期通航国家将达43个。中国海运规划启动了马六甲海峡通道(马来西亚)、印度洋陆海通道(缅甸)、南印度洋通道(斯里兰卡)以及南太平洋、地中海、波罗的海等战略支点建设。近十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初步成型,基本构建起了对内连接运输大通道、对外辐射全球的丝路走廊。
沿线国家铁、公、海、航、管(道)多种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将打通“一带一路”的血脉经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插上腾飞的翅膀。
另一方面指经济和产业层面,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化、城市化的有机融合
“一带一路”涵盖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南亚和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庞大的经济总量和稠密人口背后,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严重滞后:沿线国家处于不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环境、资源优势以及社会风俗差异较大。
当前,中国正抓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道,积极规划建设中巴、孟中印缅、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6大“经济走廊”,以及印度洋、南太平洋、波罗的海等多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无论是经济走廊或者战略支点的建设,其物理结构是由铁路、公路、航线以及车站、货站、机场、港口、码头、海关、口岸等交通基础设施构成。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将大大加速人流、物流、能流和资金流流动,扩大沿线国国内外物流吞吐能力,促进进出口贸易,增强市场活力,增大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从而促进当地产业发展。进一步带动沿线国国内更多产业不断向国际拓展,参与国际竞争,给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
徐飞强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中国应当充分借鉴城市建设中的TOD模式用“交通引导发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并将其进一步拓展为“交通+”的集成模式。所谓“交通+”是指,通过交通先行、整体打包,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推动工业化、城市(镇)化建设有机融合。
在当前全球经济处于低需求、低通胀、低利率、低增长的背景下,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采用交通与工业化、城市化融合的“交通+”集成模式,打造中国式的整体开发2.0版,树立具有示范性的“一带一路”海外项目品牌,促进沿线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服务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更好地发挥中国优势,彰显中国特色。
同时,“大交通”建设还包括文化和文明层面,交流沟通、交融汇通,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古以来,人类文明随着道路的延伸而传播和发展,各个民族由于道路的联通而理解和亲近。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根植中国传统的“和”文化,以广泛的包容性和普惠性,激活贯穿千百年来的丝路精神,进而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不同,宗教信仰各异,政治体制多样,地缘政治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因此,更需要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沟通以达到交融汇通。
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今年7月,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强调教育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之本,提出“育人为本、人文先行,政府引导、民间主体,共商共建、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的32字原则,发出了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号召。加强沿线国家教育交流合作,特别是高等教育合作,理当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高校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高校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文交流机制,比如中俄大学校长峰会、中埃大学校长论坛、中以大学校长论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等。
另一方面,国内高校与沿线各国高校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机制。比如:厦门大学成立马来西亚分校,北京交大建立中俄交通学院,苏州大学成立老挝苏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正在加紧推进共建印度铁道大学和筹建埃塞俄比亚铁道研究院等。在引进来方面,仅以深圳地区为例,莫斯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已在深圳开展合作办学。可以说,高等教育合作在促进中华文明和沿线区域其他文明对话交流,促进沿线各国人民相亲相知、民心互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教育特色鲜明、资源丰富、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巨大。中国大学应当秉持“包容发展”理念,积极对接沿线各国大学,互鉴先进教育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动高等教育提速发展。我们要致力于教育互联互通合作。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家高等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依托自身学科优势,联合沿线相关院校共同筹建产学研用结合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积极筹建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与沿线国家院校合作开展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研究。
同时,致力于人才培养培训合作。面向国内,培养既懂工程又懂管理,既懂语言又懂商务,既懂法务又懂文化的复合型高级人才;面向沿线国家,加大引入来华留学生力度,提升留学人才培养质量;配合国内高铁、核电、通信等行业企业走出去,在沿线国家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举办多层次的专业培训,在急需的专业领域联合培养学生。
通过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沟通和交融汇通,是大学的责任、担当和使命。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能力,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独特贡献。
封面新闻综合自人民网-教育频道
来源:封面新闻2016年9月9日
链接:http://m.thecover.cn/news_details.html?from=iosapp&id=94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