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会现场
四川新闻网成都10月19日讯(记者 陈淋 摄影报道)10月19日-20日,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召开。本届会议主题为“中国制造2025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旨在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交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与变革之路,探索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制度,促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深化工程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我国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
此次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西南交通大学联合承办,峰会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指导。在今天的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教授围绕“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地位阐释自己的观点。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段宝岩教授则表示,制造强国急需优秀工程师,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谈到,我国需要建设和发展新工科,以服务和引领新经济。中国工程院教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樊新岩提出,我们需发挥国家高端智库作用,以推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从发展的角度看,未来的制造业工程师应该具备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广博知识,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考能力、可发展的持续学习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段宝岩院士在峰会上认为,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发展智能制造产业,需要复合型创新人才。“要拓展学生的专业基础必然会面临学生学习时间不足并且会受到学科划分的限制。”而李德毅院士则希望在大学能够增加本硕连读学生的比例并把学习时间从七年压缩到六年,并且将原本的树状学科划分变为以专业为中心的网格状学科划分,这样既能够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又不会过多的增加学生的学习成本。同时,李德毅院士还建议将“智能科学与技术”纳入一级学科当中,为智能制造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峰会现场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在主持会议时介绍到,西南交大创建于1896年,跨越三个世纪,是中国第一所工程高等学府。今年是西南交大建校120周年,从某种角度看也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120周年。120年前,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交通大学两大最早源头之一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招收了第一批学生。4年之后的1900年,这批学生成为中国最早的土木工程师,毕业之后旋即在“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的率领下,参加了中国人自主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120年后,中国高铁已成国家名片,走向世界。120年来,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薪火独照,时至如今已呈现燎原之势,为中国的近现代化提供了巨大支撑。此时此刻,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在第三个甲子再次出发,今天的峰会显然具有特别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在下午的主题报告上,他结合西南交通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做法经验为例,阐释如何办好一流工程教育,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据悉,在10月20日,峰会还将举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临挑战与实施对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蓝图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华盛顿协议》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质量保障”、“双一流背景下的高等工程教育”等5个分论坛,来自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知名专家学者,以及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将就以上几个主题发表观点。
来源:四川新闻网2016年10月19日
链接: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61019/0007155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