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西南交通大学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从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展现西南交大作为、贡献西南交大力量。
最“快”的项目 有我
2021年,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在四川成都正式启用,这标志着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从无到有的突破,具备了工程化试验示范条件。
![](/__local/3/3A/6D/AC58F773EFC4A3DB8B1F3DC7668_A5F7B129_121F6.jpg?e=.jpg)
样车车头采用流线设计,形状如子弹头,不同于高铁靠车载电源驱动在钢轨上“奔跑”,该样车悬浮在永磁轨道上,轨道中间铺有直线电机,在车子底部装有超导悬浮装置替代了车轮。样车采用全碳纤维轻量化车体、低阻力头型、大载重高温超导磁浮技术等新技术和新工艺,设计时速620千米,有望创造在大气环境下陆地交通的速度新纪录。
西南交大青年党员、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2021级博士生袁宇航就是高温超导磁悬浮课题组成员。据袁宇航介绍,为了这个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与落成,研究所专门成立了磁轨技术攻关小组,负责试验线悬浮系统设计和研制任务。小组半数以上成员是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项目攻关过程中,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面对未知、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最终项目顺利完成验收,团队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时代答卷。
袁宇航表示,作为新时代博士生党员和前沿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者,要胸怀两个大局,勇担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历史使命,继续扎根科研一线,潜心专注先进轨道交通技术研究,引领世界真空管道高速磁浮交通的发展,争做复兴交大路上的开拓者,争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先行者”,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奋斗。
![](/__local/D/BE/6A/F69F4FFCC8E763BE9418E0615EE_3C1091EA_A1E8F.png?e=.png)
最难的项目 有我
川藏铁路东起四川成都,西至西藏拉萨。其中,雅安-林芝段全长1018km,隧道密集,隧线比高达82%,高海拔隧道占比约75%,是世界上地质条件最复杂、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工程。
隧道建设过程中,采用钻爆法施工比例近90%。然而,传统的钻爆法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低,难以保障隧道建设的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隧道掘进机研究团队主持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海拔超长超大埋深隧道钻爆法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及装备》,对于保障川藏铁路隧道建设的安全、质量和进度,推动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智能建造等高端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__local/6/84/47/EC8C74DB8F96206C1C8AE4BC681_53E5626A_1EF06.jpg?e=.jpg)
机械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黄鸿颖就是轨道交通运维技术与装备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员,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设计及理论。黄鸿颖表示,将把研究方向与川藏铁路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贯彻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深入贯彻新基建发展要求,全力参与攻关川藏铁路高海拔超长超大埋深复杂地质隧道的修建技术难题,开展以智能化为引领,机械化为核心,少人化及无人化施工为目标的隧道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研发重大技术装备,为支撑川藏铁路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贡献交大青年党员的力量。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西南交大青年党员们自信自立,守正创新,竢实扬华、自强不息,勇担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历史使命,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来源:四川观察 2021年11月29日
https://kscgc.sctv.com/sctv/h5/shared/v5/news_shared.html?newsJson=https://kscgc.sctv.com/sctv/redian/2021/11/29/1215706.json?isFullScreen=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