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必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在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四川省委会副主委、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霞看来,一直以来,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存在“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源于生态产品自身商品属性的非标准化,另一方面是源于生态产品市场供给质量良莠不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屡屡发生。

罗霞分析,生态产品的非标准化,绝大多数情况是产品自身属性决定的,比如藉由生态旅游进行价值转化的生态产品,产品的非标准化表现为虚拟服务,难以准确度量和横向比较。“然而,生态产品市场供给质量的标准不统一、不权威,可以通过建立生态产品评级机制体系来改变。”
为此,罗霞建议,要发挥政府主导性,设立社会公信力强的权威生态产品评级机构。以生态有机农产品为例,不同机构评级标准不一、口径不同,缺乏一个对生态有机产品一锤定音的评级机构。非政府背景的产品评级机构,往往趋于追求过度商业化,为争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存在人为降低产品评级标准的风险,导致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有损于整个行业评级标准的公信力,不利于产业的长期发展。“我国政府在长期的社会治理中,积累了足够的社会公信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设立政府背景的生态产品权威评级机构,既可行,又紧迫。”罗霞谈到。
同时,她建议,要细化生态产品评级标准,综合考虑标准的专业性、可度量性、全面性。“生态产品的价值,最终要与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深度、广度成正比,才有助于正向激励人们积极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罗霞表示。
“还要坚持生态产品评级标准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罗霞谈到,目前在我国部分地区,已具备针对部分生态产品的评级标准,比如成都市以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为指引,针对生态产品的价值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评价标准。然而,这些区域性的评级标准,一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发展经验的积累、技术条件的进步,会逐步变化;二则,区域局限性突出,不具备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认证基础。建立较长时间内口径一致、全国范围内通用认可的评级标准,对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意义重大。
此外,她还提到,要适度放开生态产品的定价权,发挥不同评级的杠杆效应。“既要秉承兼容并包、自由选择的原则,允许市场中产品品类的多样性,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又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利用评级机制,推动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投向市场。”罗霞如是说。
来源:锦观新闻3月6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542950982860439&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