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川藏铁路(雅安—林芝段)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难建设的铁路。由于横穿横断山脉,重点在地学、难点在地学、关键点在地学。为什么?因为全长970公里的铁路,83%为隧道,埋深最大达2000余米……”4月21日下午,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多媒体会议室内,伴随着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赵晓彦激扬顿挫地讲述,“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地新引力’青年讲坛——从川藏铁路看大国工程”系列讲座开讲仪式拉开了序幕……

于4月21日至5月4日举办的该系列讲座由“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校团委主办,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承办,邀请川藏铁路建设一线专家、学者及优秀青年与同学们面对面,聆听大国工程背后的故事,旨在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继续弘扬“两路精神”,积极投身川藏铁路建设和服务的伟大实践,坚定广大青年积极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
当日,该系列讲座举行了开讲仪式,为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结合疫情防控要求,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除了现场数十位观众,还有600余位师生通过网络在线上观看。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关秦川致辞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关秦川在开讲仪式上表示,川藏铁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世纪性战略工程,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的标志性工程。2021年暑期,作为带队老师,他和学校组织的川藏线博士服务团的同学们亲身感受川藏铁路这一大国工程建设。他感慨,川藏铁路所经地区,地上的山河错落无序,地下的“疑难重症”数不胜数,其工程难度之大、设计要求之高、建设条件之苦,世所罕见。川藏铁路体现了国家实力,体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希望同学们珍惜这次系列讲座的学习机会,与川藏铁路建设的一线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学习,勇担青年的责任与使命,秉持中国心,在接续奋斗中建设完成祖国每一项‘大国工程’,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引力。”
开讲仪式结束后,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铁路史、西藏交通史研究专家刁成林作了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的川藏铁路》的讲座,从川藏铁路的规划、调研到开工建设的曲折过程,并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结合,引起现场学生共鸣。从川藏铁路感受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复兴,让不少学生听得热血沸腾。

刁成林老师作讲座
“作为西南交通大学这样一所老牌理工院校的学子,我们应当以实际行动践行‘两路精神’,甘作路石,砥砺奋进,夯实专业知识,将青春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中去。”听完讲座后,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生胡佳慧说道。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4月22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7822581039504743368&source=share&reedit_timestamp=1650610438000&cdn=https%3A%2F%2Fregion-sichuan-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1b1f5003aac0a8231b000z&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1782258103950474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