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25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成都举行,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高速铁路供电系统宽频带振荡机理与抑制方法”项目荣获四川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个项目有何特殊之处?项目组为此付出了哪些艰辛努力?四川观察记者采访了项目的第一完成人,西南交通大学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院长何正友。

“我认为我们最大的贡献在于,构建了车网耦合的建模与分析体系。”采访中,何正友为项目作了这样的比喻,“去游乐场玩蹦蹦床,不同的人在蹦蹦床上起跳感觉是不同的。如果人的身高体重和蹦床的弹性不匹配,可能会蹦着不舒服,蹦不起来,甚至,如果弹性太好了,会引发安全事故。同样的道理,高铁的牵引网有不同的特性参数,机车也有不同的特性参数,如果相互之间不匹配,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项目提出的振荡分析理论就把高铁车和网耦合,当做一个整体来分析。”

在我国高铁运行初期,出现过系列不明原因的供电设备振荡故障和机车振荡封锁,制约了高铁的建设和发展,由于车和网通常是由不同部门管理和维护,当时国内外大多孤立的去分析这些振荡,但这种分析方法难以全面揭示和解决振荡问题,加之中国高铁规模大、密度高、且跨区跨网运行,形成了复杂的“多车共网”,导致振荡更为复杂。在这些需求驱动下,何正友教授带领团队,历经十余年,开展了100多个变电所和机车的现场实测,创新车网耦合建模与分析理论。该理论的提出,不仅全面揭示了各种频率的电气振荡现象,也为振荡的抑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回忆起这段科研往事,何正友说的最多的是“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他看来,科研工作者要以国家需求和前沿引领为科研导向。服务于祖国的需要,做真正的科研,才能得到认可。
谈及未来,何正友透露,在他们的研究下,电气振荡这类问题已经有了清晰的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下一步,他和他的团队还将在轨道交通的新能源应用及安全等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国家的双碳目标及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四川观察 2022年3月25日
https://kscgc.sctv-tf.com/sctv/h5/shared/v5/news_shared.html?id=226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