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是一本厚重的史书,岩层是它凝固的刻度。在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有这样一门“钥匙”般的课程——“土木工程地质”,它串联起岩石矿物的微观世界与地质构造的磅礴图景,在自然馈赠与人类建造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主讲教师之一赵晓彦教授,走进这门“宝藏课堂”,感受课程的学理与担当。

这门由赵晓彦教授主持,廖昕、罗刚、何毅等老师共同打造的课程,是土木工程、智能建造等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肩负着专业启蒙与培根铸魂的双重使命。历经交大四代教师的接力耕耘,它已成长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全国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学校以工科见长,土木相关专业的学生,未来无论工作还是研究,都绕不开地质问题。”谈及课程意义,赵晓彦强调,“地质知识是基础,更是国际工程领域的‘通用语言’。”课程建设之初,对地震等地质问题的探讨,坚定了团队的信念:任何宏伟的工程,都离不开坚实的地质基础。这也为课程最终跻身“国家级一流”打下了根基。

国际范儿,是这门课最鲜明的标签之一。为服务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课程采用了全英文教学模式。“术语的精准表达在国际交流中至关重要,”赵晓彦举例道,“比如‘锚索’,直译是‘anchor cable’,但在专业语境里,它叫‘tieback’,有‘向后拉’的意思。一字之差,含义迥异。”当然,面对高度专业的实践环节,涉及专业术语过多,团队也会灵活采用双语教学,确保学生理解无碍。 “我们希望学生不仅懂地质,更能用国际语言讲好地质故事。”赵晓彦说。
走出教室,把课堂搬到大自然,是这门课的魅力所在。 赵晓彦和团队坚信“纸上得来终觉浅”。他们带领学生深入野外,直面那些课本上的地质奇观。“实践课,就是要让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培养动手能力。”赵晓彦分享了一次生动的“小麦倒伏”调查:学生们深入麦田,亲手翻看倒伏的麦株。“比起单纯的‘看’,这更像一种‘交互’,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效果远胜教室里的想象。”

这门课还特别“鲜活”。课程组每个学期都会更新内容,引入近期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或工程案例。“要避免课堂与现实脱节,”赵晓彦解释道,“学生需要了解真实的工程地质挑战,明白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升自己。”谈起学生的实践表现,赵晓彦赞不绝口:“实践环节里,学生展现的认知水平和信息检索能力,远超预期。他们悟性高、动手强、有想法,关键是要给他们提供合适的‘舞台’。”
用心打造的课程,自然赢得学生的喜爱。2023级学生李雨薇说:“这门课教会我如何观察世界、理解自然,让我爱上了地质学。户外实践比光听讲生动多了,比如看小麦倒伏,我能亲手摸、近距离看,还能和赵老师随时交流,收获满满。”留学生的加入也为课堂注入了多元活力。“他们的提问常常带来新视角,”赵晓彦说,“比如把我们的隧道围岩分级技术应用于巴基斯坦隧道项目,就是用中国标准解决国际问题的新尝试。”

紧跟时代,育时代新人,是这门“宝藏课”不变的追求。 课程巧妙融入了中国特色的地质坐标、大国工程成就和新发展理念,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无缝衔接。目标很明确:不仅筑牢学生的专业根基,更要引导他们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需求,掌握面向国家战略的交通选线及地质灾害防治技能,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行业栋梁。
这份追求,体现在老师们的点滴付出中。赵晓彦每学期都备有专门的笔记本,记录每堂课的情况和学生反馈,作为持续改进的依据,课程教材也在不断打磨更新。团队的慕课建设更是一次次“智慧大碰撞”。“录制时,团队老师灵感迸发,”赵晓彦回忆道,“有老师提议分‘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野外实践教学’三种模式录制,结构清晰,成了我们英文慕课的一大亮点,也为获评全国品牌课程奠定了基础。”
展望未来,团队目标清晰:“我们将依托学院外籍教师资源,把自主编写的教材推向国际,并打造全英文国际慕课。”赵晓彦说。从传统课堂到智慧教学,从面向本土学子到服务国际生群体,这门课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
“教学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赵晓彦和团队期待着,交大学子们能通过这门“宝藏课”,真正读懂大地这本“万卷书”,锻造担当的“硬脊梁”,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为土木工程事业贡献交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