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外国语学院40周年院庆暨2025届毕业晚会上,以“交大五老”之一的李斐英为原型,话剧《一课百年》演绎跨越时空的师道传承,赢得师生满堂彩。话剧正是“外语之力赋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文化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

《一课百年》话剧演出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传播是文化对话的桥梁,更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构成要素。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依托百年交通底蕴与四川地域文化,以语言为媒,探索“外语赋能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文化项目由学院党委书记李成坚教授牵头,整合国际传播中心、工程翻译中心及学科史团队,围绕交通故事、四川故事、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
“外语学科不仅是工具,更是跨文明对话的桥梁。”李成坚表示,西南交大作为轨道交通领域强校,以学科优势呼应国家西向战略。四川独特的古蜀文明、熊猫生态与红色文化,叠加学校在高铁技术、工程领域的百年积淀,为国际传播提供丰富素材。项目通过翻译、研究与数字化手段,将高铁发展、古蜀文明保护等主题转化为跨文化叙事,助力海外受众多维度感知中国。
外语学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交大、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聊起项目背后的精神传承,李成坚提到外院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李斐英。“李斐英前辈是‘交大五老’之一,是外语学科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体现了外院在国难当头时的精神内核——一切以国家需要为先,国家急需懂外语、懂技术的建设人才,李斐英亲自编写双语教材,培养了众多参与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团队成员表示,正深入挖掘李斐英的事迹,用心传承这份历史的温度。以李斐英的故事为原型的话剧《一课百年》在外国语学院40周年院庆暨2025届毕业晚会上完成首演。这份历史的挖掘,正是项目“院史撷英”专栏的重要部分,将学科史转化为生动的育人资源,这不仅是纪念,更是激励学生进一步肩负起外语人的责任与担当。
项目推进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多元化团队。汉语国际教育系刘波、翻译中心戴若愚、学科史专家郑博仁等核心成员各展所长:刘波从跨文化交流理论切入,强调“理解对象国文化背景是传播的前提”;戴若愚带领工程翻译团队,将复杂技术术语转化为通俗语言,助力中国标准“出海”;郑博仁则深挖外语学科史,厘清多语种发展脉络,为育人注入历史厚度。

项目组骨干成员
刘波表示,技术赋能是项目的另一大亮点。项目与中国外文局共建“轨道交通翻译与国际传播实践基地”,引入AI优化翻译流程,确保术语准确与文化适配。同时,通过“Youth-link中外青年云对话”品牌活动,以线上中文教学、文化讲座和线下实地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向海外青少年生动展现四川生态保护、三星堆考古等主题,架起中外青年交流的桥梁。“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亲身参与到国际交流的第一线。”李成坚举例说,“比如在三星堆博物馆、大熊猫基地,或者接待海外研学团时,都有我们外派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语言协助,更重要的是用真诚的交流、专业的素养,向外国朋友展示当代中国青年的风貌,为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际形象添砖加瓦。”

Youth linkin青年志愿者活动现场合影
项目成果涵盖学术研究、文化出版与新媒体传播。《古蜀文明译丛》《中国超级工程译丛》系列丛书持续推进;学科史研究转化为育人资源;短视频以轻量化形式展现交通成就,获海外媒体关注。“我们兼顾学术严谨与内容吸引力,例如‘院史撷英’栏目让学生参与历史梳理,增强传播亲和力。”“中国故事”小组核心成员黎明介绍道。
项目亦面临挑战,如协作机制待优化、宣传力度不足等。团队通过强化沟通、创新合作模式提升效率,并加大多语种平台投入。“如何平衡学术性与大众化?如何协调多元背景成员?这些挑战推动我们不断突破边界。”李成坚坦言。
未来,项目将围绕三方面深化:一是结合专业实习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讲中国故事;二是建设学科史数字展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轨道交通发展历程;三是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提炼可复制的经验路径。谈及未来人才培养目标,戴若愚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外语人才,借力数字化手段,让中国故事传得更远、更广。”

李成坚代表学校与省内高校、四川国际传播中心签约共建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践实习基地
通过外语学科优势与跨学科合作,项目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正如李成坚所言:“当世界通过‘交通故事’读懂中国速度,通过‘四川故事’感知中华底蕴,通过‘中国故事’理解东方智慧,这便是国际传播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