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文脉交大】音符编织校史 歌声传递情怀——专访“九里之声”组合原创作品音乐会项目团队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日期:2025/08/08 09:12:23 点击数:

“我们希望通过音乐传递交大精神,让更多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温度。” “情系交大·爱在天府·胸怀家国”原创音乐会主创之一、人文学院教师王强表示,音乐会是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精品示范培育立项项目“交音赓韵:‘九里之声’组合原创作品音乐会”的重要成果,所有作品均为师生原创,“为的就是致敬学校厚重历史,以旋律为笔、以音符为墨,串联起交大人共同的温暖记忆。”

缘起:从“九里之声”到百廿九载校史的深情对话

“九里之声”组合的诞生,源于人文学院音乐系声乐教师王强、郭清波、孙轶对学校、对蓉城的热爱。“九里校区是我们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承载着‘声传九里、情系久远’的愿景。”王强表示,自2016年成立以来,“九里之声”组合已举办四场专场音乐会,但原创音乐会尚属首次。

从《九里寻梦》回溯唐山建校的峥嵘岁月,到《峨眉之巅》致敬扎根巴蜀的开拓者;从茅以升雕塑下的四季流转,到图书馆长廊里的青春剪影……这些作品不仅是音符的排列,更是校史的温度。“创作时,我常在校园里漫步”王强回忆道,“虹桥的倒影、镜湖的涟漪,甚至校门上的阳光,都可能成为灵感的触点。”

创作:在灵感与匠心之间架一座桥

原创音乐从灵感到舞台的转化,远非想象中的浪漫。作词、作曲、编曲、排练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需精雕细琢。团队中,郭清波老师负责歌词创作,他擅长从校史中提炼诗意;王强与其他成员则捕捉校园生活日常点滴,将场景化为旋律。

“最难的是让校训融入音乐,但这也成为了一个亮点。”谈及《九里寻梦》的创作过程,郭清波娓娓道来。为了让这首歌更好体现交大情怀,让人对交大校训印象更加深刻,团队为校训配上旋律,放进歌曲开头。这也成了音乐会上一个别出心裁的互动环节——学生合唱团带领观众齐声唱响校训片段。千人同唱时,那些刻在石碑上的文字,也顺着音乐的脉搏舞动,流淌进了每个人心里。郭清波说:“我们想尽微薄之力,尽专业所长,为学校做些贡献。”

破茧:台前幕后的“交响曲”

舞台上的华彩,凝结着幕后的汗水。筹备音乐会,就像在解一道多元方程:场地协调、设备调试、学生排练需同步推进,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影响全局。团队三人分工明确——王强统筹全局,郭清波把控艺术细节,孙轶负责技术落地。 “齐心协力”和“精益求精”就是音乐会台前幕后的关键词。

最紧张的当属演出前三天。学生合唱团因期末考试无法全天排练,团队便加练至深夜;反复测试灯光和音响设备,只为让光束、音符精准共鸣。“大家对细节的执着,让我们明白,艺术没有差强人意,只有精益求精。”项目团队成员孙轶表示,正是所有人拧成一股绳的劲头和坚持,才让这场音乐会获得成功。

在王强看来,彩排也是育人的过程。“创作与育人本是一体。”王强说,“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包含万物,而万事万物,都是一种艺术形式。”

音乐会的成功,让团队对未来充满期待。王强表示,今后会创作更多校史主题作品,并尝试走出校园,用音乐承载广大校友对母校和祖国的深厚情感,也借助音乐之窗,贯通彼此的世界。

夜幕下的九里校区,寒风掠过镜湖,泛起层层涟漪。礼堂内的掌声早已消散,但《九里四季》的旋律仍在空中萦绕。正如王强所言,这场音乐会并非终点,而是交大精神在新时代的又一次启航——当音符与历史共鸣,歌声便成了穿越时空的信使,将一代代交大人的情怀,写进永恒的乐章。


作者:李钟玉 孙美迪 郑语霏   编辑:冉孟雨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