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在京举行,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高仕斌获评全国模范教师。30多年来,他始终扎根科研和教学一线,专注于国家轨道交通供电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突破多项技术难关,坚持科研育人、课程育人,为我国轨道交通电气化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高仕斌,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我国高铁供电领域著名专家,先后四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十余次,以及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詹天佑大奖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
高仕斌及其团队致力于牵引供电及其自动化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通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原铁道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研究,在牵引供电系统保护控制、安全运行和智能运维领域深入探索。30多年来,高仕斌带领团队与“电气化人”埋首耕耘,主持研发了世界首台高电压大容量卷铁心牵引变压器、我国首套高铁弓网系统“检测—诊断—维修”成套装备、我国首套高铁供电“保护—控制—调度”一体化系统等重大装备。其研究成果在我国高铁中得到全面应用,全面支撑了国家高铁工程建设和高铁安全正点运营,并随中国高铁技术输出到国外,实现了我国高铁供电理论与技术的自主创新与世界引领。
附:四川日报报道:
丹心育桃李·致敬筑梦人丨西南交通大学高仕斌:轨道交通之路上的“大先生”
在电气化行业,高仕斌是公认的“领路人”。30多年来,他始终扎根科研和教学一线,专注于国家轨道交通供电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突破多项技术难关,坚持科研育人、课程育人,为我国轨道交通电气化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自立自强
投身高铁技术发展
高仕斌是湖北随州人,小时候生长在农村的他,直到念高中都没出过县城。那时候,从他家到县城,班车招手即停地沿着山路开行70多公里,耗时小一天。
修路,便成了他年少时的一个梦。
1981年,高仕斌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开始学习铁路电气化。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后,他选择留校,“铁路发展,需要人才、需要技术”的信念促使他扎根西南,开启了持续半生的轨道交通之路。
30多年来,高仕斌及其团队致力于牵引供电及其自动化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通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原铁道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研究,在牵引供电系统保护控制、安全运行和智能运维领域深入探索。
30多年来,高仕斌带领团队与“电气化人”埋首耕耘,一起实现了铁路供电从“普速”到“高速”的跨越。在世界领先的我国350km/h高铁供电技术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他通过理论研究与自主创新,解决了制约运营速度与安全的“大功率移动负荷群的供电能力、高速运行条件下弓网稳定受流的持续保持和大规模高速铁路网的智能供电”三个系统性工程问题,主持研发了世界首台高电压大容量卷铁心牵引变压器、我国首套高铁弓网系统“检测—诊断—维修”成套装备、我国首套高铁供电“保护—控制—调度”一体化系统等重大装备。
其研究成果在我国高铁中得到全面应用,全面支撑了国家高铁工程建设和高铁安全正点运营,并随中国高铁技术输出到国外,实现了我国高铁供电理论与技术的自主创新与世界引领。
教书育人
培养祖国优秀人才
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面,高仕斌更是不遗余力。
30多年来,在繁重的科研和管理工作外,他坚持每周给本科生上课,坚持编写教材,将自己投身重大工程建设的成果融入教学和育人,培养硕博士学生130余人。他培养的众多学生成为了技术中坚和管理精英,服务于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领域的科研院所、设计院和工程建设一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川藏铁路牵引供变电设计中,从事工程设计和工程监理的技术骨干大部分都是他的学生。
2006年,高仕斌接任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一职。在他的带领下,该学院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获得了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在内的13项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
“5·12”汶川地震时,高仕斌带领电气工程学院全院师生积极抗震,多方筹资为学生提供急需物资,鼓励同学们“正视国难,大难兴邦”。2020年5月,在因疫情影响推迟毕业生返校的情况下,学院本硕近800名毕业生需要在一个月之内完成毕业论文评审和答辩。最繁忙时,高仕斌一天内要担任三场答辩委员会委员,从早上9点开始一直在线听取答辩到深夜。
【感言】
我国高铁技术树起了国际标杆。我想对这个专业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们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入高铁一线,汲取技术精髓,教好你正在教的每个学生,学好你正在学的一点一滴,为未来的高铁建设者与接班人,打好参与科技竞争、追求人生幸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