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锻造合作办学名片 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热烈祝贺西南交大—利兹学院成立十周年

来源:西南交大-利兹学院 日期:2024/06/26 21:25:33 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和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这其中,西南交大—利兹学院从2014年5月揭牌至今,已设立5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从第一届200名学生到如今已有5届毕业生(含2024届),在校生达到1200余名的办学规模。日就月将,春华秋实。十年来,在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等各级领导单位的高度重视下,在英国利兹大学的密切协同下,学院瞄准建设一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目标,充分利用中英双方优势资源,在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展高质量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与良好的社会评价,在国内中外合作办学领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锻造出特色鲜明的办学名片。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了事业发展新动力

西南交大—利兹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学院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严格落实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三同步”要求。党委书记代表党组织作为联合管理委员会(JMC)、运行委员会(JOC)正式成员,全面参与并把关重大决策,有力推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同时持续完善党委会会议、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与决策机制。进而党的领导和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学院党建工作案例《常学长做,做合格党员,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国际传播的使者》获评教育部“两学一做”教师党支部推荐展示特色作品,党建相关工作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或平台宣传报道。学院党委10余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作党建工作主题发言或经验交流,党建考核在学校连续多年获得优秀,打造了具有利兹学院特色的党建工作文化。

学院党委大力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探索、构建了具有学院特色的“TAFSS”五位一体学业支持体系,“大思政”育人格局初步形成。学院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学院选优配强学生工作队伍,融合利兹大学个人导师制度与学校班导师制度,建立了“思政导师”“学业导师”和“科研导师”三支导师队伍,助力学生全方位成长成才。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思政课教学改革实验班,探索“田野上的思政课”等实践教学新形式,取得良好育人效果。中外合作办学党课教材《新时代高校党课》专章介绍学院“三全育人”实施情况。该教材于2023年5月获中组部第六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精品特色教材”;四川省“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书记下午茶、院长午餐会、“托举”党员工作室、“启明星”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小栗子”心灵驿站、“TAFSS”五位一体育人支持体系等一批思政育人平台脱颖而出,推动学院思政育人水平不断提升。

image.png

托举党员工作室

image.png

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

image.png

“TAFSS”五位一体育人支持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了合作办学新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利兹学院办学工作,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统筹规划,不断健全完善包括运行管理、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的立体式、全覆盖制度体系。按照《西南交大-利兹学院章程》,成立了联合管理委员会,由中方大学校长担任委员会主任,利兹大学工学部(EPS)部长和中方分管国际合作校领导共同担任副主任。联合管委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在此基础上,双方分别成立了各自校内工作委员会及院内相关机构、工作委员会,实施运行月会、招宣月会、教学周会等例会制度,构建起沟通畅达、决策高效的运行与管理体系,有力确保了办学的高质高效。

学院以双方签署的5个办学专业的《专业协议》(共26款和11个附件)和《评估实施细则》(CoPA)为基础,秉承西南交通大学“严格要求、严谨治学”双严办学传统,打造结构合理、运行稳定的中英联合教学管理团队,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管理架构和质量保障体系,为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image.png

教学管理架构

image.png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融合优质资源,形成了人才培养新特色

学院坚持引进英国利兹大学优质教育资源,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充分发挥双方学科优势,形成人才培养的新特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办学成绩。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推动学科交叉、传统学科升级改造,制定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引进、融合双方教育教学优势资源的基础上,量身打造具有利兹学院特色的一年级教学计划。引进利兹大学工程专业认证课程,制定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集成学校交通土建和利兹大学交通规划的各自优势,同时保持与轨道交通行业的紧密对接,制定了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学院于2022年正式启动了“双博士”联合培养项目,2023年实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新专业招生,双方促成了更多合作成果,逐步构建起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办学层次与规模逐步提升,不断扩大国际教育高质量供给。

学院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专业认证,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三个专业分别通过英国IET、BCS、JBM认证,均获得5年最长有效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23年代表国家首次参加《华盛顿协议》对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周期性检查并顺利通过认证。专业建设质量和办学水准得到了国际和国内的高度认可,实现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协调发展。

image.png

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工作,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创新设计开放式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创造性实施“问题出发—研究导向教学”“项目驱动—目标导向管理”“自主学习—核心导向培养”“动手实践—应用导向设置”“工程英语—需求导向牵引”等“五导向”教学模式,注重科教、产教融合,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坚持既注重专业理论知识讲授,又强化工程实践引导,在实验教学中不断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案例,形成了专业知识与工程能力集成的“重基础、强实践”人才培养优势。学院坚持学生双向流动,与利兹大学签署了学生交流协议,打通了利兹大学学生来华学习的通道,创造了开放融合的国际化环境,在促进“民心相通、文明互鉴”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近三年来,先后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430人次,占在校学生人数的40%。其中,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A类竞赛,获得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30人次,二等奖64人次,三等奖76人次;省部级一等奖60人次,二等奖77人次,三等奖35人次;参与国际大学生混凝土龙舟邀请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获得一等奖8人次,二等奖22人次,三等奖7人次,在国内外高水平学科竞赛舞台上展现了交大—利兹人的风采。

image.png

利兹学院毕业生整体去向较好,就业去向落实率超95%,深造率超80%。其中,出国(境)深造率达65%以上,国内升学率超17%,五届毕业生中有1000余名优秀学子正在或即将赴国(境)内外高校深造,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image.png

加强队伍建设,实现了师资力量的新提升

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练内功与借外力相结合,打造了一支由200余名中英双方师资组成的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学校专门制定《利兹学院特聘教授/副教授引才计划》,量身打造利兹学院“青年优才”特任教授/副教授引才计划,充分发挥中英两校合作办学独特优势,面向海外延揽人才。

建立了教师水平提升持续职业发展机制(CPD),包括“准入培训—准入试讲—英方培训—课堂讲授—反馈及激励—退出”等环节,不断激发师资队伍内生动力才。加强教师出国进修和培训,已经选送五个专业的任课教师和后备师资200余人前往利兹大学,开展专业能力提升培训。与此同时,利兹大学每年派送来院授课教师达到100余人(次)。通过中英教师联合执教同一门课程,开办教育教学工作坊等多种方式,推动教师狠练内功,提高全英文教学能力。通过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组织留学回国教师开展“留学报国”讲座、邀请两院院士做客“精勤讲坛”等系列活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image.png

沈志云院士讲党课并为利兹学院题字

image.png

翟婉明院士做讲座并为利兹学院题字

强化辐射带动,锻造了示范引领新名片

学院于2018年、2022年连续当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联席会主席单位,2024年入选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优秀案例。多次应邀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联席会、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中外合作办学校长论坛等重要会议上发言,介绍办学典型经验。学院发起并连续主办了3届中外合作办学就业与深造论坛,承办第八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联席会,先后接待100余所(次)兄弟院校来院交流,锻造出中外合作办学示范引领新名片,全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image.png

承办第八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联席会

image.png

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image.png

靳忠民院长荣获“天府友谊奖”

十年磨一剑。西南交大-利兹学院经过十年来的探索发展,实现了中外合作办学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到融合、创新、示范的深刻变革。面向未来,利兹学院将全面总结过去十年的办学经验成果,凝心聚力打造西南交大-利兹学院高质量发展的2.0版本,继续推动学校与利兹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助力学校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外合作办学新篇章,进一步回答好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时代新人、全力服务中外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时代课题,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做出利兹学院新贡献!


作者:利兹学院   编辑:刘中慧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