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守初心 担使命】西南交通大学领导班子举行主题教育第四次集中学习研讨交流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日期:2019/09/29 10:18:05 点击数:

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正处于中期评估检查阶段,“双一流”建设将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带来怎样的变化?引起哪些变革?

9月27日下午,西南交通大学“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辅导报告会在犀浦校区图书馆一号报告厅举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史静寰教授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评价体系改革研究”为主题,为全体校领导和中层领导干部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党委副书记桂富强主持。

史静寰教授从当前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的热点课题入手,结合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阐述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趋势。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国家先后开展了“211工程“建设计划、“985工程”建设计划、“双一流”建设计划等重点建设工程,一流大学的建设逐步从“追赶”实现到“并跑”,未来到“超越”,最终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

史静寰教授谈到,排行榜是高校评价体系绕不开的话题。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一方面,我国顶尖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的综合排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我国高校评价也从相对单一的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到评价主体、评价对象的多样化。她同时也指出,我国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于注重效仿西方而忽视了中国的独特国情;价标准固化,指标体系碎片,忽视了高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与质量;普遍重视科研,而缺少对人才培养的关注,尤其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关注。

史静寰教授提出了未来我国双一流高校评价体系构建的侧重点。首先,人才培养这一大学的核心要得到充分重视,用高水平与强特色服务于国家与地方发展。其次,针对新时代高校所处环境及主要职能,建立基于高校综合功能的多维多层评价指标体系,即“4 M”原则:多层(Multilevel)、多维(Multidimensional)的指标体系;多级(Multilayer)、多源(Multisource)的数据收集。所谓多维,就是从人才培养指数、学术发展指数、院校发展指数、社会贡献指数等多个维度去评价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成效。最后,新评价体系要体现动态性、体现中国特色,要突出人才培养,鼓励协同创新,基于大数据进行综合评价。

史静寰教授用严谨扎实的理论体系、鲜明深刻的观点以及丰富翔实的数据,让与会者深刻地了解到“双一流”建设的着力点以及高校评价体系构建的重点。主题报告结束后,史教授和与会领导干部进行了互动交流。

 

信息员:阮琦     作者:党委宣传部 摄影:鞠红伟     责任编辑:阮琦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