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热情讴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在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的278名个人、22个集体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老校友、老校长茅以升先生名列其中,这既是党中央对茅老的高度肯定与最高褒扬,更是西南交通大学的无上荣耀。
全校上下要学习茅以升先生的爱国情操。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茅以升先生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怀着“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和“我的事业在中国”的强烈感情,回到了贫穷落后的祖国。面对外界质疑,他丝毫没有动摇为祖国建造大桥的决心。他深入施工现场,亲自实践,创新工艺,克服了80多个重大难题,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在激流汹涌的钱塘江上修建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公铁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打破了外国桥梁专家“中国人无法在钱塘江上建桥”的谬论。后又坚持国家民族利益至上,亲手将倾注心力、仅通车89天的大桥炸毁。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先生践行“不复原桥不丈夫”的誓言,主持修复了大桥。钱塘江大桥历经修桥、炸桥、复桥,始终贯穿着的就是茅以升先生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情,深情演绎着一段炽热深厚的家国情怀。
全校上下要学习茅以升先生的爱校情怀。茅以升先生与母校同呼吸、共命运,可以说,没有茅老,就没有西南交大的今天。他先后四度出任母校校长,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执掌母校的4年间,他倾其所有力挽学校于既倒,在学校无校舍、无经费,颠沛流离的境遇中,慷慨赴任,凭借个人声望和影响力组织师生积极复校,使得学校从废墟中再生,得以历经十余次迁徙、辗转数千公里而重回唐山。在他的卓越领导和不懈努力下,铸就了抗战时期学校的辉煌,创造了“1933届土木系一个班出四院士”“1943届矿冶系一个班出三院士”的高等教育传奇。20世纪80年代,茅以升先生为母校迁建成都奔走呼吁,使母校在成都建设总校的方案得以早日实现。茅以升先生为西南交通大学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不可磨灭、名留青史。
全校上下要学习茅以升先生的勤谨精神。茅以升先生1911年考入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我校前身)土木工程系,1916年毕业总评成绩92分,名列年级第一;1917年作为留美官费研究生考试第一名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我校“竢实扬华”匾额以及“东方康奈尔”的美誉都与他的勤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校求学期间,茅以升学习极为勤奋,仅整理的笔记就多达二百余本,近千万字,这些笔记摞起来超过一人高。他每次大考都是全班第一名,5年平均92.5分的成绩,在以严格著称的交大历史上也极为罕见。在校执教期间,茅以升先生始终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独创“学生考先生”的启发式教学法,开创我国教育的一个先例;他还高度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他生前撰写了200多篇科技论文,文笔生动,文字通俗,其《中国石拱桥》一文曾被收人初中语文课本,广为传颂。在工程实践中,他亲力亲为,艰苦实践,发明了“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方法,成功解决了大桥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为国家建造出了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等一个又一个优质工程。
全校上下要学习茅以升先生的奋斗精神。茅以升先生晚年回顾道:“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茅以升老校长的一生是为中国桥梁事业拼搏奋斗的一生,是为中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一生。他用一生的奋斗为共和国构筑了一座坚韧之桥,用一生的心血为莘莘学子铺平了一条成功之路。“最美奋斗者”的光荣称号,是茅以升先生奋斗一生、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为中国桥梁事业和教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的最佳褒奖。如今,茅以升先生的谆谆教诲还镌刻在九里校区镜湖旁,激励着每一位交大师生,传承茅以升先生“丹心映日月,风骨铸虹桥”的人生境界,不忘昨日的来处,不忘明日的去向,鼓舞我们不断建设好和发展好学校,把老一辈交大人孜孜以求的美好夙愿一步步变成现实。
茅以升先生是西南交通大学发展史上的精神丰碑,更是海内外数十万交大人立身之榜样、学习之典范。在西南交通大学123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正是在以茅以升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交大人书写和培育的“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指引下,学校一代代、一批批师生校友不畏风雨、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史上,书写了西南交通大学的壮丽史诗。
立足新时代,展望新征程,全校上下都要以茅以升先生的精神为引领,爱国荣校,勤谨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征程上,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前辈的新业绩,早日建成轨道交通领域世界第一的西南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