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3项成果入选,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颁奖现场
一等奖项目介绍
高速列车能量传递的关键技术及装备
我校吴广宁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历经多年科研攻坚,围绕高速列车能量传递界面的关键问题开展工作,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成果如下:探明了列车高速运行时能量在受流界面的传输与分配机制;提出了受流界面材料差异化匹配、受流支撑绝缘防护等关键技术;研制了受流材料配副等关键装备。制定国标/行标各1项,成立国际标准工作组2个;打破国外垄断,成果应用于“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等。

受流界面材料性能调控
二等奖项目介绍
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优化控制理论与混合动力能量管理方法
该项目是我校电气工程学院陈维荣教授带领科研团队长期从事轨道交通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属于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科技领域,主要科学发现及创新成果包括:揭示了区域最优过氧比与系统效率的耦合机理,提出了大功率系统效率优化方法;提出了系统状态估计和阴极流量优化控制方法;提出了系统能量管理及多堆协调控制方法,解决了复杂工况下多源动力的能量优化分配问题。成果应用于项目组所研制的国内首辆燃料电池调车机车和世界首列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车,获应用单位高度评价。

燃料电池系统控制与混动能量管理研究成果在多个领域成功应用
多场耦合断裂和接触问题三维精确解
该项目是我校力学与工程学院李翔宇教授带领科研团队长期从事从事固体力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李翔宇项目属于电磁固体力学,构建了多场耦合断裂和接触问题三维精确解体系。主要发现包括:I-建立了多场耦合三维弹性力学问题通解,II-开拓了先进功能材料断裂力学问题三维精确解体系,III-创构了先进功能材料接触力学问题三维精确解体系。现代势理论方法创始人Fabrikant教授,APL等期刊编委Kalinin博士等知名学者均对该项目工作做出正面评价。

多铁性复合材料半无限体在椭圆压头作用下竖向位移的空间分布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面向全国高等院校,每年评审一次,分设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青年科学奖,主要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2019年度全国315项(人)获奖,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40项、二等奖80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7项、二等奖2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49项、二等奖86项(含科普类1项),青年科学奖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