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西南交大青年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

来源:党政办公室 日期:2020/05/19 11:51:16 点击数:

2020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西南交通大学青年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了总书记的回信,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学习生活情况,畅谈对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期待。

国际教育学院李海副院长表示:来华留学生是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民间使者和文化桥梁。培养知华、友华的来华留学生是每一位留管干部的核心任务,如何做好来华留学生工作是每一位留管干部必须思考的核心问题。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新冠病毒还在肆虐,逆全球化之潮流在某些反华势力的推动下呈抬头之势;不少西方国家显露出来越来越明显的民粹主义趋势。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需要爱好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朋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要做好来华留学工作,关键是要做到“心相通”。因此,留学生工作不仅是管理,更多的是要做好服务和沟通工作,帮助来华留学生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热心及时的帮助。只有在真诚的交流和相互扶持中,我们才能和各国人民结下“患难之情”。

疫情爆发以来,我校来华留学生主动在海外收集购买防护用口罩,为母校捐献共计3500只口罩。这样的义举正是总书记所说的“患难见真情”,同时也是从学生的角度肯定了我校的留管工作。我们应当珍惜来华留学生们对母校、对中国的深切感情,进一步强化留管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最大的热情和担当继续做好留学生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在华学业,鼓励他们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和他们一道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辅导员张可菁表示:自新冠病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亿万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攻克时艰。除此之外,部分来华留学生们选择于疫情中坚守在中国,见证中国抗“疫”的有力措施,也加入到了抗“疫”力量的大军当中。

我仍记得在疫情爆发初期,尽管留校的200余名来华留学生们因无法买到口罩、面对未知的疫情而心情焦急和无措,却依然配合学校开展防疫,打好了疫情防控战。与此同时,还有不少留学生在疫情之中尽自己所能做能及之事,体现了担当与责任。有的留学生在当地社区积极承担志愿者工作、有的留学生录制了加油视频表达对中国抗“疫”的信心。这些都是留学生们自发自觉的行为,也让我对他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尽管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肤色与语言,他们所拥有的温暖和坚定却依然让人动容。就像有一位留学志愿者这样说到自己的想法“尽管我的作用微小,然而却也在遏制和预防这疫情的蔓延中发挥了作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高鹏宇表示:总书记的回信让我感慨颇深。作为辅导员,自己经常和留学生们接触,疫情期间,学院巴基斯坦籍留学生还主动为学校捐献物资,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巴友谊。疫情之外,留学生们勤奋学习,刻苦努力,热爱生活,与人为善,我相信留学生们的这种状态能一直保持到工作以后,为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

校团委兼职团委副书记赵天胤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深切感受到新时代中国青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国之交在于亲民”,而“民相亲”要从青年做起。作为交大青年,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大格局、“高铁走出去”战略,还是学校“双一流”建设、国际化建设,都需要我们不断拓宽国际视野,在国际领域寻求更全面的发展,在国际交往中做好桥梁纽带,努力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属于我们交大青年的声音!

经济管理学院巴基斯坦籍博士生Hisham Idrees表示: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的博士生,通过学习习近平主席给巴基斯坦同学的回信,我可以看到中巴两国在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方面正经历着更加密切的联系。在抗击疫情期间,中国不仅在国内成功地控制了新型冠状病毒的蔓延,而且还竭尽全力帮助世界其他国家对抗病毒。

中国在抗击疫情方面显示了中国政府的能力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担当与责任感。从我两年的经验中我发现团结互助、合作共赢和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的持久信念。             

强大的中国以丰富的历史文化,高新的科学技术,发达的城市交通,繁荣的经济让中国成为留学生、旅游者和商人的好去处。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使中国成为一个在学习方面对发展中国家有许多贡献的古老而年轻的国家。

马克思主义学院孟加拉籍博士生Sudipto Sajol Kha表示:我19岁就从孟加拉国来到中国学习,我希望能顺利获得学位。最近十年,我不仅学到了学术知识,还学会了如何成为中国人的朋友。我已经做好为两国友好贡献的准备,立志成为我的祖国孟加拉国和中国之间的一座真正的友好桥梁。在中国求学期间,我学会了如何分享自己的想法、观点、计划、梦想、工作、热情以及中国,还有其制度和社会生活所提供的知识。我在中国生活了接近10年,这期间的社交生活使我意识到,我已经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一部分,我将怀着善良和坚毅的精神去传播中国文明。中国教给了我很多,让我有机会学习到责任和担当,并给我带来了改善世界的希望。这次冠状病毒大流行再次证明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和可持续的发展精神,以及他们为全世界奉献的伟大思想。中国无疑以一种快速反应的方法成功地控制了这一大灾难,并建立了一个将成为其他国家学习榜样的应对系统。

我从《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中学到了很多。现在我可以体会到它的内涵以及中国高尚的道德价值观。作为一名国际学生,我要感谢中国政府和我的大学在这场大灾难中照顾我们并确保我们的安全。相信冬天终会过去,春暖花开将要来临。致敬中央政府的不懈努力,致敬一线工作人员,致敬西南交通大学对我们留学生的关爱和照顾!武汉加油!中国加油!静待春暖花开!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肯尼亚籍硕士生MERILYN KAWIRA MUSEE表示:我是2018年来到中国学习的硕士。虽然时间不长,但我从中国朋友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文化、教育、社会和谐和爱国主义的知识。这教会了我如何在一个家庭和一个团队中与其他成员互相照顾。

在新冠疫情期间,这种共享和关怀方法对我和我的同学们有很大帮助。我们从学校和中国政府那里得到的照顾使我们对这个国家及其人民感到谦卑和感激。我们得到了足够的保护和资源,可以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这对疫情期间的生活至关重要。我们懂得,在这段艰难时期中国政府和学校所采取的策略和政策都是为了拯救我们,我们在疫情期间一直是安全的。我要感谢中国政府和西南交通大学对我们留学生的关爱和照顾!武汉加油!中国加油!静待春对我和我的朋友们的友善和照顾。谢谢中国!谢谢习主席!

巴基斯坦籍博士留学生Sumair Ahmed Soomro (中文名:苏梅尔)表示:巴基斯坦和中国一直是好朋友,当朋友需要帮助时,我们随时准备提供帮助。在这次疫情爆发中,我们希望这一困难时期早日结束,中国将比以往更好。祝中国身体健康,希望巴中友谊万古长青。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19级硕士生冷书恒表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在学习习总书记的回信后我想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疫情期间,党和国家对待外国来华留学生的态度、不断向全球派出的专家团队、为国外中国留学生发放的健康包等都展现出中国担当与中国力量。这一切都在表明,时代在发展、祖国在强大。

马克思主义学院18级本科生张佳旺表示:我深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于人民生命的高度重视与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盼。习总书记不仅时刻关心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同时也时刻牵挂着在华留学生的健康状况,给予留学生最真挚的关心和爱护,让我看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我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与支持下,国内青年能与在华留学青年团结一致,携手共进,共同迎接挑战,为抗击新冠疫情贡献出青年人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18级本科生郭修远表示:在信中,我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巴基斯坦留学生亲切的问候和关心。在新冠疫情期间,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在华外国留学生,都以“宅家抗疫”的形式共同参与了抗击疫情,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也都一视同仁地给予关切。此外,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想来中国学习的学生表示了欢迎,希望全世界青年有更多交流的机会,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18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一班班长李军表示: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写了一封回信。患难见真情,众所周知,中国与巴基斯坦一直是关系特别好的两个国家。在中国爆发新冠疫情的时候,巴基斯坦为中国筹备物资,将口罩提供给中国,他们的一片真心,这份情谊,我们将铭记于心。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18级环境工程本科生周锦贤表示: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感受颇深。在疫情期间,我本人参与了当地社区的抗疫志愿活动,当上了一名志愿者,工作虽然简单,但是这份工作是神圣的,严肃的,让我认认真真工作的原因,不仅仅是作为一名志愿者的本分,更是作为一名中国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我相信,新时代,新中国,新青年,一定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起挺进属于全世界人类的全新未来!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18级湖北籍本科生陈珂表示:作为一名湖北籍的学生,在看完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后,内心有很多触动。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给北科大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更是给全体中国留学生的回信,同时也更是说给所有共同为抗击疫情做出努力的每一个同胞的话。国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后盾,给我们带来关心和呵护,我们一定要团结一心,共同克服每一个艰难险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各国之间互利共赢和可持续发展而贡献力量。


信息员:侯倩     作者:党政办公室     责任编辑:侯倩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