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理论研究】学习强国: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日期:2020/07/10 17:38:05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时机,充分利用党和国家成功办好大事、妥善应对难事的时机,因势利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2020年春节前后,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并迅速向全国蔓延,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场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中,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深刻诠释了凝聚中华民族磅礴伟力的伟大抗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全民战“疫”所彰显的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中的崭新标识,既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注入了强大动力,也必将成为鼓舞和激励人民永远奋斗的新的精神支撑。作为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抗疫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是珍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精神内涵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将抗疫精神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抗疫精神的逻辑构成

在全国人民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所凝聚的抗疫精神拥有丰富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担当精神。

(一)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鼓舞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形势,全国各族人民服从大局、听从指挥,全力奋战抗击疫情。为顾全大局,武汉人民坚忍不拔、无私奉献,展现了极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全国各地坚持“祖国需要就是最高需要”,慷慨解囊、倾力支援,把最优秀的医护力量贡献给了湖北和武汉。各地医务工作者秉承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在最危险、最关键的时刻,视死如归、毫无怨言,深入战“疫”一线,尤其是从全国各地支援湖北、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有的签订“生死状”,有的在年夜饭饭桌上和家人告别,以“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气概,主动请战、无私奉献。广大志愿者坚持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或积极参与基层防控,成为各地开展疫情防控的生力军,或努力筹集各种急缺医疗资源,奋不顾身运送到战“疫”一线。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秉承对祖国的眷念深情,纷纷成立志愿组织,驰援祖国抗击疫情,用实际行动诠释家国情怀,等等,全体中华儿女用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铸造起中华民族抗疫的钢铁长城,生动展现了人类最高贵美好的品格。

(二)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

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秉性。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形成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这种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正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形成了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从中央到地方,从军队到企业,从城市到乡村,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群防群控,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局面。全国各地34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军地医护人员紧急驰援;19个省市采取“一省包一市”方式对口支援湖北除武汉外的16个市州及县级市,将优势医疗设备、人员、物资等往湖北倾斜。抗击新冠肺炎医疗防护物资、生活物资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运往湖北;众多医疗防护物资企业放弃春节休假,加班加点生产保障相关物资供应;科研人员集中力量展开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应急科研攻关,为抗击疫情注入科技力量;交通运输、电力保障等各行各业千方百计开工复产,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正是全国人民秉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精诚团结精神,才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凝聚起强大合力,而通过这样艰苦卓绝的斗争,全国人民的心也必将靠得更近、贴得更紧。

(三)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当新冠肺炎病毒来袭,广大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解放军战士、普通志愿者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成为抗疫前线最美的风景。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一声令下,7000多名工人知难而进、勇挑重担,坚忍不拔、英勇奋斗,短短十天时间,两座现代化医院拔地而起,强劲的“中国速度”和“中国效率”令世界惊叹。84岁的钟南山院士高声呼吁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挺身而出、慨然赴行,毅然踏上了开往武汉的高铁;李兰娟院士连续二十余天废寝忘食,从研判疫情到商讨治疗方案再到筛选治疗药物,甚至连续三天每天只睡三小时;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身患渐冻症、妻子被感染的情况下,依然带领600多名医护人员连续奋战,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无数医护工作者为救治病人减掉长发,脸颊被口罩勒到破皮、双手被汗水浸到泛白、皮肤被防护服捂湿发炎也无暇顾及,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广大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坚守岗位、日夜值守,不辞辛劳、默默付出,全力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保障群众生活……,他们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对“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的最好阐释,为打赢战“疫”凝聚起了最硬核的精神力量。

(四)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担当精神

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则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品质与民族气节的集中体现。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交往与全球治理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积极作为、主动担当,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担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各国惟有守望相助方能化险为夷,惟有加强团结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在疫情发生初期,中国不仅快速甄别出病原体,及时主动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有关病毒基因序列、毒种信息及其电镜图片等重要信息,公开透明向外界通报疫情,并且举全国之力,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坚决遏制病毒传播,为世界各国争取了应对疫情的宝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在其他国家扩散后,中国秉持“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处世之道,立即向疫情吃紧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派遣专家团队、提供医疗设备、分享防控经验,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等方面的合作。中国在抗击疫情中付出了艰苦努力、作出了巨大牺牲,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国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中国人民“正在为全人类作贡献”。这种担当精神再一次向全世界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秉持公利大义的天下情怀。

二、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高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抗疫精神作为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的精神形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高度契合的逻辑联系,对大学生爱国、团结、奋斗和担当精神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一)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在革命战争年代,爱国主义是保家卫国、勇赴国难;在国家建设时期,爱国主义是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在抗震救灾之时,爱国主义是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在抗击疫情期间,爱国主义则是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它基于全国人民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苦斗争实践,它承载着无数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解放军战士、普通志愿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深沉热爱,它书写了惊天动地的新时代英雄史诗,也是引导大学生成长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青年大学生要成长成才,应自觉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秉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把握时代机遇,担当时代责任,练就过硬本领,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培养大学生的团结作风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虽然披荆斩棘、饱尝磨难,但却能巍然屹立不倒,并不断攻坚克难、开拓前行,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在新冠肺炎肆虐的特殊时期,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团结一心、英勇斗争,硬是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钢铁长城,从救治患者到遏制感染,从封锁病毒到溯源监测,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保障。在抗击疫情大军的身后,则是十四亿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尤其需要汇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更应汲取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所蕴含的伟力,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共同激荡新时代“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最强音。

(三)培养大学生的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民族,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就是一部伟大的奋斗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面对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九千多万共产党人和十四亿中国人民秉持新时代奋斗幸福观,共同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奋斗精神,义无反顾、毫无畏惧地投入防控救治工作,他们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冒着随时被感染的风险,努力为病患解除痛苦,甚至面对硬件设施不完善、医疗防护装备缺乏的现实问题,依然克服困难全情投入,竭尽全力救治患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这种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不仅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崇尚奋斗、致敬榜样,树立以实干为本、以拼搏为美的价值观,同时也能坚定大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道路、拥护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信念,进而激励大学生保持昂扬斗志、勇立时代潮头,即使追梦的道路上荆棘满地、惊涛骇浪,也能奋斗不息、勇往直前。

(四)培养大学生的担当品格

担当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精神。一个人没有担当就无法立足于世,一个国家没有担当就无法自立自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中国毫不退缩、迎难而上,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为世界防疫树立了典范,同时,以极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坚决遏制病毒传播扩散,并向疫情吃紧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援助,充分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担当。广大党员干部把战“疫”作为最高命令,以“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是干部我参加”、“这个时候我们党员不冲上去谁冲上去”的使命担当,争当先锋、英勇奋斗;许多身在疫区的青年大学生,主动报名参加抗击疫情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对于大学生而言,要自觉将抗击疫情期间彰显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深深植根于内心,既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也要努力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关注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人类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三、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为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内容、新素材、新载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学习好、研究好抗疫精神,深入探索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使其成为立德树人的鲜活案例和现实题材,让青年大学生更好接受思想洗礼、汲取成长力量。

(一)将抗疫精神融入课程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高校应针对性地把抗疫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使大学生深入了解抗疫精神的内涵和外延。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加强对抗疫精神内涵的学术研究。要做到内化于心,深谙其精髓,增强讲授抗疫精神的驾驭力和信服力;要做到外化于行,将自己所学、所思、所悟转化为具体行动,增强抗疫精神的说服力和实用性。其次,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抗疫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主动把党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的伟大实践以案例分析、人物故事和理论阐释等方式充实到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深入了解抗疫精神产生的背景,深刻体悟抗疫精神的时代意义,进一步领悟中国制度、中国力量、中国治理和中国贡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设立抗疫精神专题课程,开设相关专业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等供全校学生选择学习。再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中融入抗疫精神。高校应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编写简易读本等教辅材料,将全国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伟大抗疫实践编入教材,注重挖掘疫情防控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全面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风貌,最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最后,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抗疫精神。高校每门专业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专业课程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将抗疫精神链接、内嵌于专业课程中,把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电子商务课程中讲授电商平台如何为抗疫保障物资供应,在工程管理课程中讲解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历程,通过一点一滴播撒抗疫精神。

(二)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

校园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场所,是传播和弘扬先进优秀文化的重要空间。营造良好校园文化,能够提升精神层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大学生成长的潜移默化作用。高校应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展,适时把抗疫精神融入社团建设、网络文化、校园文化活动,让抗疫精神蕴含的品格气象成为校园主旋律、最强音。首先,在社团建设中弘扬抗疫精神。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群众性的学生组织,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疫情结束后,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成立“抗疫精神研究会”、“抗疫精神宣讲团”等社团组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带领下,一方面促进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学术探讨,基于自己的视角、自己的体会、自己的语言,形成研究成果,深化对抗疫精神的认知。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精神宣讲等志愿服务工作,传播健康理念,分享思考体悟,强化价值理念。其次,在网络文化中弘扬抗疫精神。要深入把握大学生阅读和接受信息快餐式、碎片化等特点与规律,主动运用网络新媒体,积极占领网络宣传和舆论高地,比如,利用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社交媒体、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以及校园新媒体传播矩阵,以文字、图片、表情包、短视频等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形式集中宣传抗疫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引导学生坚定强国之志、实践报国行动。最后,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弘扬抗疫精神。在疫情结束后,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开展先进人物进校园活动,广泛邀请疫情防控先进个人、战“疫”英雄等走进校园,举行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引导学生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砥砺品格、建功立业。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组织以抗疫精神为主题的读书会、辩论赛、情景剧、书画展等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用文艺创作、文艺演出诠释抗疫精神,拉近学生与抗疫精神的距离,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真实感受。

(三)将抗疫精神融入社会实践

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升华,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抗疫精神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展现在具体实践中。在新冠肺炎疫情全面解除之后,高校应积极把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实践大课堂,通过行为外化激发大学生对抗疫精神的内化。首先,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结合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组织学生到武汉市武汉客厅、洪山体育馆、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等“方舱医院”抗疫遗存参观学习,触摸疫情防控印记,了解广大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顽强不屈的奋斗史;前往提供疫情防控物资保障的典型单位、抗疫先进集体等学习调研,感受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的鼓舞;到部队、医院、社区、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在访谈和学习中使大学生增强责任和担当意识,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其次,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自觉践行抗疫精神。比如,借助校地、校企合作项目,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疫情防控所需要的疫苗、药品、设备等研发,参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公共服务、民生保障、法治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战略规划,引领更多优秀学生到国家需要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就业,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再次,高校应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渗透抗疫精神。抗疫精神的内涵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内在一致性,抗疫精神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团结作风、奋斗精神和担当品格,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能够激励大学生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坚定团结的意识,保持创新的激情,做到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努力克服创新创业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无限可能。

来源:学习强国7月9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5099131794471312834&item_id=15099131794471312834&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594298676440&showmenu=fals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from=groupmessage

信息员:阮琦     作者:陈晨     责任编辑:阮琦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