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实验育人 初心守梦】以实践之韧,铸育人本心——专访文小燕老师

来源:宣传部 日期:2023/05/17 10:39:38 点击数:

文小燕,工程训练中心激光加工实验室管理员、安全员、实验课教师、大型仪器操作人员。主要从事激光加工实验课教学,深受学生好评。文小燕指导学生参加科创竞赛,获得国赛金奖1项、三等奖4项,省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6项。作为领队老师获得校优秀实习队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他教授的《工程训练》一课获评省一流课程,主编的《工程训练》新形态教材也广受欢迎。

走进工程训练中心激光加工实验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光纤激光切割机,对于这台机器,文小燕最是熟悉。他讲到,这台切割机是用来加工材料的,属于先进的特种加工技术,配置了800W的光纤激光器,主要用于加工3mm以下的金属薄板,比如钢板、铝板等,且加工幅面达到1.5m*3m。它用于工程训练课程教学,同时也面向全校开放,服务于师生的科创竞赛活动、科研项目等。

实训:循序渐进,混合教学

面对如此复杂的设备,学生难免产生畏难情绪,文小燕究竟是如何帮助学生快速上手的呢?他有一套自己的方法,首先,他会让学生提前观看慕课,对设备的基本操作有所了解;到实验室后,他会进行操作示范,让同学们逐步熟悉;在实训中,文小燕也会全程悉心指导,直至同学可以独立操作设备。这样一来,即使是动手能力较弱的同学也能准确掌握操作要领。文小燕所在的课程团队基于学生实践需求,充分发挥线上慕课的作用,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新模式,他解释道,学生不仅可以在线下实操学习,还可以借助慕课夯实基础,传统教学方式和新兴教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让同学们在实验的世界中徜徉,享受实验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文小燕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致力于让学生开展研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方式。他的课堂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实践、课下成果验收的方式,既给了同学们自由思考的空间,又保证了实践成果的持续产出,课堂氛围活跃,上课效果极佳。在课程团队的共同努力之下,《工程训练》一课获评省一流课程。

竞赛:循循善诱,良师益友

实验室不仅用以教学,还用以指导竞赛。

谈到竞赛中令他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文小燕娓娓道出2017年指导王绍谦、周楠、赖嘉苪三位同学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往事。那时的训练中心尚在九里校区,三位同学需要在课余时间坐校车去九里校区加工零件、调试小车,回去后还要改进方案,第二天上完课后又要到中心加工零件、继续测试。这个过程虽然十分辛苦,但是同学们从未抱怨,仍然埋头苦干。“那一次是他们带动了我,作为指导老师,我要尽可能为他们多提供一些支持和指导,多关心他们一点。”文小燕感慨道。

一场场研讨会、一封封邮件回复、一次次指导交流,他倾心尽力栽培出的,不仅是一份份沉甸甸的竞赛成果,还是一个个充满潜力和未来的青年梦想,更是洋溢着青春热血的无数种发展可能。多年的教学和竞赛经验,促使他带领学生斩获国赛金奖,在交大竞赛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展现了一名优秀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突破:多路创新,善于实践

无论是教学,还是竞赛、科研,文小燕不断开拓创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近年来,为了满足教学需求,他编写了《工程训练》新形态教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新教材加入了大量的视频、微课等素材,同时补充了一些教学拓展内容,突出了对实践操作的指导。同学们拿到教材后,可以通过扫码访问学习这些资源,将传统的纸质书变成动态的多媒体教材。除了课程本身的创新,文小燕还秉持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理念,在激光加工实训教学中,他将重点放在引导同学们如何通过设备去做创新作品。

文小燕常言,“勤思考,多动手,把想法变成现实。”他认为,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敢于实践的勇气是一个实验室学生必备的素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是一个不断循环深入的过程。“参与工程训练,是同学们大学四年难得的实践学习机会,欢迎大家多到工程训练中心来,我们这里为大家全天候开放。”他常常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来检验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以更好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

“如今国家在推进‘新工科’建设教育改革,必须不断强化创新能力,并敢于将它实践起来。对于我们这样有深厚工科背景的学校来说,多参与实践创新是必然要求。”文小燕表示,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自己要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断深入探索,让同学们在实践中茁壮成长。



作者:王文昊 王晶晶   摄影:王晶晶   编辑:赵立志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