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实验育人 初心守梦】匠心践初心,圆梦引路人——专访李福海老师

来源:宣传部 日期:2023/05/16 16:55:02 点击数:

准备教学课件、指导学生实验、思考研究问题,这是李福海平常且忙碌的一天。时任土木工程实验室教学中心副主任的他,同时负责本科生、研究生的必修课,这显然并不轻松。在办公室里见到李福海老师时,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处理工作,桌子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文献。

漫漫研究路,匠心自峥嵘

“我也是交大的老学长啊!”自1999年考入西南交通大学,李福海已经在交大待了24年,漫长的求学与工作经历使得他对这里的一切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厚情感。提及自己与学校的渊源时,李福海有些控制不住的喜悦,“我老家就是唐山的,上高中时唐山《晚间新闻》还播出了学校百年校庆的活动呢!”

在李福海的眼中,自己的研究工作一直与交大息息相关。“我是二十多年里留在建材的第一批新鲜血液”,也是因为他的到来,久久未迎新人的建筑材料科研团队遇到了新的一批年轻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李福海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当时的建材很缺人,相较于土木其他专业,建筑材料学科非常薄弱;但它又十分重要,因为这个学科的发展可以牵引和支持其他学科的变革。”这也是后来李福海坚持从事建筑材料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时代所需、工作所需、岗位所需,这些都在推动着李福海不断向前进步。

2008年,李福海第一次参与援藏工作,4年后,带着新的使命,他再次奔赴那个他曾“战斗”过的地方。“第一次是去参与教学工作,第二次是去帮助他们规划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培训老师与学生。”这两次援藏工作对他后续的生活与工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仅为他后来的研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也让他感受到久违的放松。2014年,由于国内对微观实验系统课程的匮乏,李福海前往荷兰代尔夫理工大学开展访问学者工作,并学习掌握了水泥混凝土微观实验内容。

谆谆师者心,润己亦泽人

“教师是一个非常有成就感的职业”,纵观李福海的教学生涯,共培养了硕士研究生23人,其中10人获国奖。尽量多地培养学生,给学生创造机会,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是李福海的育人理念。“所有可以提供的知识都给学生,发展到什么程度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了。”李福海谈到,老师都是“良心活”,教书需要对得起学生,做到问心无愧。直到现在,李福海始终坚持一周一组会,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培养学生的学术自觉。

李福海坚信“厚德载物”,他十分看重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他认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团队里面,集体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团队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他与学生之间也是一个团队,“我们只有这三年是老师,后面就是朋友”,谈及此处,他还笑言有学生向他咨询情感方面的问题。

李福海认为三年时间对研究生来说转瞬即逝,但在个人发展的漫漫征途中非常重要,“大学生正值人生的黄金年龄,这个阶段是人幸福感最强的阶段,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非常重要。”面对不同学生,李福海也会因材施教。“有些学生能力很强,非常有逻辑,计划性、动手能力都很好;但有一类心理比较脆弱,就需要尽量鼓励他。”特殊的学生采取特殊措施一直是李福海坚持的教育方式。对李福海来说,学生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比什么都重要。此外他还希望学生拥有边界感,“不能踏破原则,原则性不能突破”。

殷殷教育情,实践造栋梁

实验室教学工作,对工科来说很重要。“做实验,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看理论是否满足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李福海解释道,研究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来源于工程的同时也要服务于工程。作为教师,相较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也更具挑战性,需要对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进行综合调动。

李福海认为学生应当要树立问题意识,“带着质疑的态度进行学习,带着问题去做实验才能有收获。”对于本科生来说,实验室教学更多的是“学习怎么用”,属于验证性实验;研究生更多的是“学会如何用”,属于综合设计实验,在拥有理论基础后进行实验设计,要求他们发现事物的规律,发现新的现象,做出新的产品。

实践出真知,但实践课也需要极强的理论做支撑。为了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他还担任着理论教学的工作。“知识有时候可能很枯燥”,为了让学生们更能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李福海逐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通过各种活灵活现的案例进行教学。“讲课不能纯理论,需要有载体,理论结合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是李福海多年的教学心得。

提及实验过程中的安全规范,他一改笑容,神情严肃地和我们说起火灾、机器切割等意外事件,言语间满是痛惜。“安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十七年的实验一线工作,李福海深刻体会到“安全”对教学及科研的重要作用。“安全是第一位的,学生与老师都需要有安全意识。”李福海也会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组织安全讲座,进行安全整改。

厚德载物,诲人不倦,李福海始终在倾心育人的路上奋斗着;钻研学术,笃行致远,李福海一直在坚守热爱的长途中前行着。


作者:​李欣悦 黄子轩   编辑:赵立志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