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人民网】杨丹:科教融合是培养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的必由之路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23/04/21 17:54:57 点击数:

人民网北京4月19日电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既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又是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日前,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在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接受了人民网专访,就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杨丹认为,目前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些关键领域,高校产生的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与国际学术前沿仍有一定差距,成果数量不够多,成果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贡献度还不够大。此外,基础研究评价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研究氛围不够浓厚,基础研究从成果产生到支撑应用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如高温超导高速磁浮技术作为革命性的技术创造,诞生于西南交大,但从发现‘高温超导钉扎现象’的原理到2021年全球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在成都下线,却经过了近40年的科研攻关,当前学校正在加速推动基于高温超导的高速磁浮交通技术工程化应用落地。”他提到,针对上述问题,西南交大正依托入选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等契机,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评价考核机制,加快探索建立符合自由探索、目标导向等各自特点的评价与考核体系,营造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创新氛围,激励并支持广大科技人员勇闯“无人区”,努力产出原创性、引领性的基础研究成果。“在基础研究方面高校要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两条腿走路’,既要支持开展前沿导向的自由探索,又要加强有组织科研,大力开展以国家需求为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杨丹说。

“科教融合是培养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的必由之路,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必须通过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实践锻炼培养。”杨丹提出,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交汇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最为重要的结合部,应该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水平,有力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他还提到,高校应围绕国家需求、服务国家战略,主动作为、完善布局,有针对性地支持重点学科、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从系统设计、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培养成效等方面入手,大力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坚持走好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进一步加快面向未来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建设。西南交大正依托重组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通过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学校建设的大科学装置等,升级推进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和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西南交通大学系统构建了轨道交通创新特色鲜明的分类分层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杨丹就一些代表性的具体举措进行了解读,“一是构建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学院+书院’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秉持思政育人、重创新实践、学科交叉融合、国际化培养、科教融汇育人、产教协同培养、厚基础、高起点等八项原则,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个性化培养,源源不断地为交通强国建设输送创新人才;二是以政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建设微电子现代产业学院,以校企双轮驱动协同育人新机制重构新工科背景下本硕博课程紧密衔接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国家急需的工程技术创新人才;三是成立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作为以服务智慧城市、智慧交通为目标的新工科学院和研究型学院、未来技术研究学院,以服务智慧城市、智慧交通为目标,多路径交叉融合培养未来城市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

杨丹还介绍了西南交大精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些举措。一是服务重大工程建设,为川藏铁路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学校以川藏铁路技术需求为导向,努力发挥综合优势,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和高校院所,组建多学科交叉团队,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川藏铁路”重点专项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并依托“工程博士川藏班”,培养川藏铁路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二是着眼未来交通,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学校以成为国家轨道交通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军为目标,依托牵头承担的“新一代超高速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围绕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建设及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


作者:许珺、孙竞、实习生余睿婕、实习生遇镜霖   编辑:侯倩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