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依法治校和四川省“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的要求,学校于10月15日下午邀请我国著名法学专家、四川大学现任法学院院长左卫民教授,开展题为《< 民法典>编纂概况与亮点解读》的讲座。蒲云副校长担任讲座主持人,活动由党政办公室和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共同承办。
讲座开始,蒲云对左卫民教授作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左卫民教授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此次讲座主要从我国《民法典》编纂历程、科学体系、其背景下的高校治理和《民法典》的亮点解读出发,系统地为师生讲授《民法典》相关知识。
首先,左卫民对《民法典》的编纂历程进行了简单的梳理,阐释《民法典》编纂创造了我国立法史上的多个之“最”——法律文本条款数量最多,立法参与最为广泛。接着,左卫民从《民法典》的科学体系出发,为大家进行深层次讲解。他讲到,《民法典》是“民商合一”的司法立法体制,有着总则和分则的统分体系,同时也是以民事权利为主线的内在规范体系。在讲到《民法典》的修改变化幅度时,左卫民谈到《民法典》中有90%的法条都没有进行实质性修改,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法律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从而避免了因《民法典》的实施而给司法实践带来过大的冲击和不适。
在《民法典》与高校治理的关系上,左卫民认为,高校与《民法典》的实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发挥高校在《民法典》实施中的积极作用,可采取学法用法、加强普法、深入研究等有效措施。《民法典》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保护师生人格权、保障校园安全、营造美好校园生活的过程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更应该发挥《民法典》实施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接着,左卫民为大家讲授了本次讲座的重点——《民法典》亮点解读。他从总则和分则出发,辅以生动形象的案例,对《民法典》中的亮点进行一一解读。总则编作为分则编的依据,有着统领性的作用。左卫民认为,总则中“诉讼时效”由两年调整为三年是其中最大的亮点。同时,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作原则性规定,对因做好事而受“谴责”的人作相应的保护也有其闪亮点。在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六则分编中,左卫民同样作了亮点解读,其中,对《合同编》和《人格权编》中的亮点作了较为详细的解读。
《合同编》在《民法典》中占比40%,是《民法典》第一大内容主体。左卫民认为,《合同编》进一步强化和倡导了契约精神,充分关注并回应了社会热点问题。其亮点体现在允许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为抢险救灾疫情防控规定强制缔约义务、客运合同对“旅客霸座”作出回应、规定不得采取停水停电等方式催交物业费等七方面。在《人格权编》部分,左卫民讲到,《人格权编》独立成编凸显了民法作为“人法”的本质,而限制人体基因编辑等医学科研活动、加强对性骚扰行为的规制、对自然人肖像权和声音进行保护、明确隐私权的边界和范围、新增个人信息保护都是《人格权编》中的亮点。
最后,左卫民以“《民法典》的颁布不是依法建设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结语结束本次讲座。在师生互动环节,左卫民就《民法典》的学习方法论和自己对于离婚冷静期的看法与同学们开展进一步交流。
此次《民法典》宣讲活动,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的号召,提升了我校师生对于《民法典》的认识,增强了师生学法用法的意识,推进了依法治校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