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叠加复杂的国际形势,对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诸多新变化、新挑战,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及“双一流”建设的要求,以服务师生和学校事业发展为中心任务,精心谋划,统筹推进,创新举措,落实大学国际交流合作的使命担当。
强化应对疫情组织力,服务中外师生有温度
在国家、地方和学校有关新冠疫情防控的要求下,制定实施一系列工作预案,做到非常态下服务中外师生有温度。
以爱为本,做好出境交流学生工作。一是精准研判形势,结合国别、疫情和学生个人情况,为出境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和校内外协调服务,做到“一人一策”。二是联合学院逐一排查学生在外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下我校海外交流学生注意事项的通知》,发送校领导《给海外交流学生的一封信》,表达对海外学子的慰问、关怀。三是在教育厅支持下,向在海外26个国家的244名海外学子邮寄健康防疫包,将祖国、学校的关心落到实处。四是简化流程,疫情特殊时期在学生报名、返校、信息变更等手续上尽最大可能提供便利。五是在确保常规工作有序开展的同时,积极探索疫情下国际交流新方式。开展了首届“国际交流宣传周”,邀请来自10个国家的19所院校/合作机构在线与学生“云”交流,让学生足不出户了解到外方学校的特色专业、最新招生要求和疫情下的留学生活。同时全年开展30场线上宣讲会,为同学们出境学习提供咨询。
国际交流宣传周宣传海报
以情化人,做好来华留学生工作。一是全口径统计,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确保占全校寒假留校学生人数90%以上的来华留学生的安全。开展基础工作,精准定位学生去向,多渠道、高频次开展宣传教育,落实日报、零报制度,坚持每日问卷调查和网络通信对在校和国内滞留留学生进行发热排查。全年开展健康情况统计12 万次,向教育部、留基委、教育厅等相关单位报送信息680 余次,开展出入境情况核查530 余次。成功处置留学生普通肺炎1 例、发热5 例。加强与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校外居住学生所在社区、双流机场边检等单位对接联系,建立“边境-社区-学校”三圈层联防联控机制。二是全方位保障,做好非常态下的教学安排。协助教学单位保障全球四大洲71 个国家、11 个时区的留学生顺利开展线上学习、境内留学生安全返校复课。挖掘留学冰点期境内外生源,保证汉语进修项目不断档、教学质量不掉线。暑假期间,完成汉语进修项目招生录取前期工作并全程跟进,新学期共开设境内线下中级班、境外线上初级班两个班。同时,克服境外学生的时差问题、网络授课组织问题、汉语学习起点低问题以及境内学生汉语水平差距大等困难,并力保汉语水平考试中心运行,确保留学生汉语学习质量。三是全心组织好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知华友华亲华情感。在疫情缓解后,精心策划组织留学生参加了中国新年游园会、趣味运动会、参观中车公司、参与录制成都市团委“迎大运,爱成都”宣传视频、参加成渝双城经济圈外国留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优胜奖)、参加“川味世界,安逸郫都”等一系列活动,让外国学子们亲身体验中国社会、感受中国文化。

我校留学生捐助的口罩

2月1日,成都市人民政府牛清报副市长一行来我校看望寒假留校的留学生。
我校党政办主任靳能法、国际处处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任新红等陪同牛清报一行来到扬华斋7栋留学生宿舍看望留学生。

12月11日,组织犀浦校区留学生接受核酸检测。
从心出发,服务外籍专家教师。不论是对滞留在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还是湖北武汉的外籍教师,进行全员一对一联系,疫情期间共发送疫情提示信息、邮件及通话500余次,送关心慰问,讲解政策要求。全年保持动态统计,对境外、境内外籍教师逐一摸排、精准统计,并积极与省委外办、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和属地公安机关出入境部门对接,及时报送动态数据。疫情期间,一名外籍博士后在武汉滞留76天,在此期间一直保持联络,做好关心、鼓励与指导。为保障部分急需返校境外外籍教师需求,积极协调办理来华邀请函、高端外国专家确认函。12月,随着成都郫都区突发疫情,配合属地社区逐一了解、掌握、排查在蓉外籍教师核酸检测情况。
我们的服务也赢得了国际师生的积极反馈。 来自塞拉利昂的苏莱曼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疫情下为什么不回国,他说,“我认为只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听从学校要求,其实在这儿更安全;再者,现在中国有困难,我们应该留下来和大家一起抗击病毒,而不是一走了之。”南非籍教师Jacobus Frederick Mostert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The Link”栏目视频专访时介绍疫情期间我校远程授课情况,表达对中国政府和人民抗击疫情取得成绩的衷心赞赏。

我校南非籍教师Jacobus Frederick Mostert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The Link”栏目视频专访,
介绍疫情期间我校远程授课情况,表达对中国政府和人民抗击疫情取得成绩的衷心赞赏。
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实现规范管理有精度
在国际交流滞缓的情形下,我们注重练好内功,以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为核心,修订、出台系列文件,做到精细化管理,服务学生成长。在学生出国(境)交流方面,制定实施了《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出国(境)交流工作行动计划(2020-2022年)》和《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出国(境)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下一阶段工作目标、任务分工、工作举措和资助政策,进一步简化了学生出国(境)申报流程。同时,精心编写了《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出国(境)交流项目指南》,向全校新生发放,方便学生了解各类出国(境)交流项目渠道,为同学们提前做好学业规划提供导图。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制定实施了《西南交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培养、学籍、毕业、学位等方面的要求,为项目的规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制定实施了《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迎接教育部评估工作方案》,协同利兹学院顺利完成教育部评估工作,为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奠定基础。来华留学方面,着眼提升学历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科学、规范水平,推进管理配套文件制定及修订工作,完成11个文件、2份手册,使得来华留学全链条管理更完善。

2020年制定实施的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文件

向全校新生印发的《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出国(境)交流项目指南》
伴随着这些文件的相继出台实施,成果、成绩、成效也不断凸显。例如,我校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成为我校培育国际组织人才的重要载体。在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方面也成果不断,申报“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4项,其中已成功获批2项;获批“促进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拉美地区科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1项(全国部属高校获批共29项,我校为四川唯一获批单位);成功推荐1名学生获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资助。利兹学院顺利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评估,生物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安全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

2020年,我校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
提升学校国际传播力,建设英文网站有亮度
英文网站是对外宣传的载体、国际传播的平台。这一年,我们聚焦将学校的办学综合实力转变为国际影响力,强化学校和教学科研单位英文网站建设。学校领导把握学校英文网站总体方向,并全方位对网站建设工作给予指导,听取工作汇报、中外专家意见建议,召集职能部门研讨。党委宣传部等十余个部门提供了网站建设图片和文字素材,信息化与网络管理处给予技术指导与支持。院士和中外师生都鼎力支持,提供高质量内容。文本编译中,特别对于校史、文化相关内容,进行中英翻译后,再由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专家把关润色。推进学校英文网站建设的同时,也大力推动教学科研单位英文网站建设工作,通过发布建设指南、一对一沟通、中外专家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召开工作推进会等途径,提升学校整体的英文网站水平,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学校新版英文网站首页
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参与国际组织工作有深度
继续深化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在制定有关的国际规则、国际标准中发出“交大声音”。全年共参加15场交通类国际组织线上工作会议,包括铁路合作组织(OSJD)铁路运输领域职业教育第十六次会议、国际铁路联盟(UIC)高速铁路高校联盟(AUHSR)全会等,多途径、多渠道深化与交通类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同时,我校申请了UIC亚太地区2021年度科研项目7项,与国际铁路联盟、德国国际生态交通联盟合作申报的“‘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联合共 建研究/培训中心”入选2020年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此外,我校获批加入国际能源署“仿星器-螺旋器”技术合作项目(IEA SH-TCP)。
增强管理机制创新力,实现外事服务便捷度
2020年,以获得部分外事自主审批权为契机,通过修订文件、简化流程、建设在线系统,细心服务,进一步提升外事服务工作品质和效率。一是修订因公出国(境)管理文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简化流程,能简从简,大力缩减了因填表、跑路所需时间,极大缩减了老师们出国手续办理时间。二是建设完成“西南交通大学外事管理系统”,实现因公出国(境)手续办理全流程线上服务,提升了教师用户体验。在工作中,原则性问题坚守底线,但通过耐心解释让老师们明白、理解,技术性的问题积极为老师们出谋划策,利用邮件、QQ群为老师们答疑解惑。同时,建设了学生出国(境)管理系统,实现了在线申报、管理“一站式”服务,让学生少跑路,让管理更精准,让服务更高效。

“西南交通大学外事管理系统”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