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社会科学报》专访我校中文系汪启明教授

来源:人文学院 日期:2020/12/29 09:11:54 点击数:

巴蜀语言与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寻巴蜀文化起源及其与中原早期文明互动关系,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校人文学院汪启明教授致力于汉语文献方言学研究,其著作《中上古蜀语考论》影响显著并荣获王力语言学一等奖。近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社会科学报》就巴蜀方言与巴蜀文化专访汪启明教授。

凝固的和流动的语言

(《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51期)

《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51期以“你还会说方言吗”为主题,六城踏访,书写方言的“消逝与挽留”,汪启明教授作为蜀方言专家,就四川话历史渊源和特点,应邀接受了采访。

西南交通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家汪启明教授

汪启明的工作被称为“方言考古”,他游走在各种史料文献中,去找寻古蜀语的发音方式和语法结构,进而重建中、上古蜀人的语言系统。如何通过文献来确认上古、中古时期的发音、音律,这是汪启明“方言考古”中的一个难点,经过多年的研究,他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首先是根据文字做基础性判断,因为80%左右的文字是形声字,这样就可以基本判断出发音,但未必准确;其次是根据押韵,韵脚字的系连、历代的韵文、作者的籍贯都是重要参考;第三是根据古人音注,隋代陆法言的《切韵》一书规范了中古时期官话的语音系统,是研究古音的一本重要典籍;最后,翻译著作也很重要,像中古时期翻译的佛经都是珍贵的文献依据。汪启明解释道,在语言的各个元素中,发生变化最快的是词汇,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词汇表达,这也是最迅速给语言断代的工具,其次是语音,改变最为缓慢的是语法结构。在汪启明看来,“今天的四川方言已经是一个混合的方言,但其底层还是古代的蜀语”。因此,在漫长的历史中,方言是不停地游走变化的,但这种变化又极其缓慢,与政局、趣味的转变相比,方言是静态的、凝固的。只是通常在一个个体的一生中,很难意识到方言的改变,只有跳出来,站在更宏观的历史角度去看,才会意识到方言的变化,就像秦汉的文法与唐宋的文法截然不同一样。时至今日,四川方言仍在变化。人类在选择语言时总是很聪明的,那些不好用的、与时代逐渐脱节的方言就这样慢慢淡出历史舞台,成为未来再进行“方言考古”的化石了。

《三联生活周刊》专访链接:“巴适”“雄起”,还是四川话最安逸:

  https://mp.weixin.qq.com/s/0NJX5JX2lNA5VBQaGxFp_Q

考论蜀语 牵住古蜀研究“牛鼻子”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曾江2020年12月25日)

巴蜀地区是有语言学传统的区域。汉代扬雄所撰《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第一部记录方言的著作,至今受学界重视。当代中国语言学界仍以“轩使者”称那些奔走田野记录语言的语言学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汪启明致力于汉语文献方言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整理、辑录及数字化工程”。近日,记者就中上古蜀语与巴蜀文化研究的相关问题采访了汪启明。

 

《中国社会科学报》专访链接:考论蜀语 牵住古蜀研究“牛鼻子”

http://news.cssn.cn/zx/bwyc/202012/t20201225_5236562.shtml

作者:孙泽仙

作者:郭立昌     责任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