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人生不是用来度过的,是用来绽放的         ——《高校招生》专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教授

来源:高校招生 日期:2014/04/03 09:05:00 点击数:
信息员 摄影
部门审核 终审

约定早上8点半的采访,记者8点05分早早赶到学校。寒冬清晨的夜雾仍未散去,临近寒假了,结束考试的学生已经陆续离校归家,路上,朦胧中偶尔能遇见三三两两的学生携伴拖着箱子赶往车站。他们埋头走着,急促的步伐难掩内心的激动。校园中不免萧瑟了几分,原以为行政楼也是如此一番景象,但眼前的灯火通明却否决了记者的猜想。8点半见到徐校长时,才知道他已经与两拨人见面交谈过了。“徐校长任职以来,学校的工作节奏变得非常快”,学校老师告诉记者。对于这种快节奏,在之后的采访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守时、惜时,徐校长用身体力行影响着周遭,并努力将西南交通大学带入一个快节奏的发展阶段。   


担子重了,责任更大了
 

《高校招生》:徐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据了解,您在2013年9月调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前,一直在上海交通大学任职,在您任职西南交通大学校长之前,您眼中的西南交大与上海交大分别是什么样的?同本之源,两所交大给您的感受有何不同?

徐飞:先说说两所学校一样的地方。你已提到这两所学校同宗同源,她们都是中国非常优秀的大学,在此不赘述。如果要说不同之处,上海交通大学地处东部沿海,西南交通大学地处西南地区,这两所学校因区位不同而在节奏、资源禀赋和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其中,由区位劣势造成的资源落差和位势落差尤其明显。

我是在西南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这段经历对我的人生影响非常大。2011年回母校参加115周年校庆时,西南交大学生社团记者采访我,问母校对我的人生有什么影响,我当时毫不犹豫地说,在母校求学期间打好了自己的人生底色,我今天还认为当初的回答是贴切的。认真求学,踏实做人,这些都是我在母校收获的最宝贵的受用终身的人生财富。

说到严谨治学,我至今最不能忘的是导师郭耀煌教授当年的那次改字。当时我交给郭教授一篇关于运筹学的论文,其中有一个关键词“松弛变量”,如果没记错的话,该词在全文出现了27处,我当时将松弛的“弛”全部误写为奔驰的“驰”。那时计算机还没现在这样普及,更多地还是用手写稿,导师就用刀片将这27个“驰”全部刮下来,然后将正确的“弛”字一一填上去。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实在太大,让我没齿难忘。现在,我自己也成为教授和博导,我常把这件事讲给我的学生听,并且像我的导师一样严格要求我的学生严谨治学。


 
允许犯战术性错误,但不能犯战略性错误
 

《高校招生》:从您的履历中,我们了解到您本身对于战略管理、博弈论、战略领导力有深入的研究,那么您是否会将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到您对西南交大的日常管理中?

徐飞:任何一个机构、一个组织都应该有战略。战略是要解决前瞻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基础性问题。一个机构或组织犯错是难免的,但这个时代只允许犯战术性的错误,不容忍犯战略性错误。因为现在竞争太激烈了,一旦犯了战略性错误就很难东山再起。来西南交大作校长后,越发觉得方向性、长远性、系统性、基础性问题的重要性,反复告诫自己在关乎战略的若干重大问题上一定要慎之又慎。战略上若出现了偏差,很可能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其结果是越努力输得越惨。因此,自己非常注重学习,不断探索创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规律,深入研究古今中外教育的办学理念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力争将问题想明白、弄透彻后再去做。谋定而后动,这样既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组织和事业负责。


《高校招生》:人才强校主战略的主要政策和举措有哪些?

徐飞:高校发展有很多战略,比如人才战略、国际化战略、数字化战略、学科平台战略、交叉集成战略等等,在所有这些战略中人才战略最重要。

近期,学校专门召开了“人才强校”主战略的千人大会,这次会议吹响了西南交大“人才强校”的集结号和冲锋号,同时还出台了一揽子的政策和举措。首先,四处延揽院士、“杰青”、长江学者、“千人”等高端人才;其次,在海内外公开招聘院长,让天下英才为我所用,让那些人品好、学术地位高、有奉献精神的人来执掌学院,将学院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带上新的高度;此外,用更开放的视野,大力从海内外引进青年人才,特别是注重吸引海外名校毕业的博士、博士后回国、回母校效力;最后,通过“引、育、逼”给人才以动力与活力。

“引”即引进,既包括从国内顶尖大学引进人才,也包括从海外名校引进人才。引进人才是必然的,因为人才培养与人才成长有自己的周期,而现在周遭的世界发展非常快,竞争非常激烈,仅靠自己培养和自身成长来不及,所以要不断从外部引进。当然,我们也要坚持培“育”,给现有的人才以平台、机遇与压力,让他们加速成长,脱颖而出,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对看准的苗子,适时送往一流大学师从一流教授,使之尽快成长为一流人才。同时,还让他们接受东西方两种文明的洗礼。“逼”也是必须的,人都有惰性,更何况现在环境逼人,时代逼人。“逼”的招数主要有三种或曰三关,即入口关,职称关和聘期考核关。


 
唤醒精、气、神
 

《高校招生》:您能不能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贵校在2013年的工作重点?“逼”字的三关分别有什么含义呢?

徐飞:简言之,学校2013年的工作重点是,大力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制度建设和政策制订。关于“逼”的三关,先谈谈入口关。学校明确规定,从2014年1月1日开始,本校应届博士生不得留校。之所以做这样的决定,不是因为西南交大培养出的博士质量不高,而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既然本校的博士不能留,师资从何而来?新进师资将来自世界知名大学和国内著名大学,这就是入门的门槛。

第二关是职称关。如果大家对于高等教育比较熟悉,一定知道对老师最大的激励,不是票子、房子、车子,甚至也不是位子,而是“帽子”,所谓“帽子”就是职称。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将职称这一杠杆用好。最近,学校刚发布新的职称评聘条例,给出了实体性标准和程序性标准,明确提出 “五个免谈”、“三个五分之四”和“评聘分离”。

其中,“五个免谈”属实体性标准,而“三个五分之四”属程序性标准。“五个免谈”的具体含义是:没有博士学位的免谈,教学不能进入前百分之三十的免谈,没有发表过高水平论文的免谈,没有国家级项目的免谈,以及没有海外经历的免谈。

如果实体性标准不能完全满足,则可选择使用程序性标准,即可走“三个五分之四”的程序。第一个“五分之四”是指在学院教授委员会的票数不得少于五分之四,第二个“五分之四”是指通讯盲审得“A”的不得少于五分之四,第三个“五分之四”是指在学校校级职称评定委员会的票数不得少于五分之四。提出“三个五分之四”不仅使政策具有完备性,更是为了践行我校历来倡导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

至于“评聘分离”,要言之,即使你被评为教授,学校未必会聘你为教授。即使你被聘为教授了,也要实行严格的聘期考核制度。这也就是第三关“聘期考核关”,三年一聘,三年后考核通过的可以继续聘任,没有通过的或转岗、或高职低聘,或解聘。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希望大家能明白,谁也不能高枕无忧,人人都要奋发有为,勤勉上进。需知,人生不是用来度过的,是用来绽放的。经过这段时间的改革,学校有了新气象,这让我十分欣慰。西南交大毕竟底子厚,历史悠久,只不过这些年来压力传递不够,大家有些懈怠。现在,要求提高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更明确了,整个学校的活力就被激发出来,久违了的精、气、神又被重新唤醒。


《高校招生》;您刚才提到了对于海外人才的引进,那在引进外来人才方面贵校做出了哪些努力?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徐飞: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学校也是动足了脑筋。通过校友、欧美同学会和各种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等都是常规的招揽人才途径。除此之外,我们还尝试了海外院长的方式。学校要求每个学院至少招聘一名海外院长,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用人才吸引人才”。海外院长本身是人才,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对于海外科研机构的了解有利于吸引和招募更多的人才。每个学院的海外院长未必唯一,可以有多位,比如可以有三位,一位负责北美事务,另一位负责欧洲事务,第三位负责东亚事务。


 
要做有骨头、有肩头的交大人

 

《高校招生》:对于人才的定位您是怎么看待的呢?能否为大家介绍一下。您也提出要建设“五有交大人”,那么,您希望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怎样的人才?

徐飞:“五有交大人”出自我在2013年9月12日就职西南交通大学校长的演讲。“五有”虽是在就职演讲中首次提出,但其思考却由来已久,可谓深思熟虑。我以为“五有”不仅适用于交大学子,对当代全体大学生甚或所有社会公民亦适用。“五有”的具体内容是: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五有”学生;培养“五有”学生的教师,应该首先是“五有”教师;全社会的公民,也应该自觉成为“五有”公民。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国家和民族,才有明天、前途和未来。

多年前,我曾在一次全球大学校长高峰论坛上表达过如下观点,当下世界高校最大的问题是工具理性大行其道,价值理性几近成为一种说辞,甚至已经被遗忘。其实,哈佛大学哈佛学院的前院长哈瑞·刘易斯教授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表面上看,现在的大学高水平论文发表得越来越多,科研成果也越来越显赫,然而在思想贡献、社会担当和精神引领方面却乏善可陈。特别是在培养人才方面,过分强调与市场接轨,过分强调专业和就业,很多大学甚至一些著名大学已经堕落成为职业培训机构!

一所大学培养的学生不仅仅要专业成才,更要精神成人。大学不能沦为职业培训机构而忽视了责任和担当,不能重“术”轻“道”。现在很多学生活在一种小我的世界里,热衷考托福、GMAT,GRE,出国留学,追求拿一份体面的薪水和拥有一个令人仰慕的职位,公民意识和公德心淡薄,绝少关心公共领域的事务,很少去想过自己为社会、国家和民族能做什么,为天下苍生能做什么,严重缺乏孟德斯鸠所强调的“德性”。

所以,我提出“五有”是有明确指向的。“五有”中的每句话都包含充满张力的两个方面,比如操守和才能、科学和人文。现在高校乃至整个社会重科学轻人文,认为科学可以产生现实生产力,带来实际效用。简言之,科学在现世、在此岸,很物质、很实在、很有用。相形之下,人文属超世、在彼岸,很虚无、很幽远,雅而无用。殊不知,人应该有彼岸情结,应该有意义世界和价值空间,应该对工作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进行探寻和追问。

然而,诸如意义、彼岸、超拔、去功利,以及责任、使命、担当等最有价值的东西,却是当下教育最缺乏的。所以,提出“五有”旨在使大家志存高远,牢记使命,肩扛责任,做一个有骨头、有肩头的人。有骨头就是有独立意志,不随波逐流,一个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有肩头就要扛责任,这里的责任,既包括狭义的对个人、对家庭、对朋友的责任,也包括广义的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对世界各民族的责任,还包括最广义的对万物众生、对地球家园和对自然环境的责任。


 
通识教育就是底蕴、底色和底气
 

《高校招生》:您之前写过一篇探讨通识教育的文章,与您刚才提到的“五有交大人”也是一脉相承的,您能为大家解读一下您对于通识教育的认识吗?

徐飞: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一对范畴,两方面都不可以偏废。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却忽视了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大力倡导和加强通识教育,其实是对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一种反动和纠偏。我之前写过一篇通识教育的文章,名为《通识教育再认识》。之所以叫“再认识”,是因为虽然教育界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在深化,共识在提高,但对通识教育的本质及其作用等若干关键问题,仍似是而非,语焉不详,需要进一步厘清。时至今日,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将通识课程理解为一种概论性或导论性课程,或是什么都讲一点的大拼盘式“什锦”课。在学生看来,通识课则是一种好拿学分的“水”课。

这些认识都是对通识教育的误读。实际上,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和所有学科准确的一般性知识的教育,是把有关人类共同生活最深刻、最基本的问题作为教育要素的教育。作为通识教育重要载体的通识课,绝非浅薄的、轻浮的、时尚的和碎片化的,恰恰相反,应该是最严肃和最博大精深的,对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观和通透感,也是最有帮助的。

认为通识教育无用,是对通识教育的最大误区。其实,“用”有两种,可分为“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在很多人看来,所谓有用就是可产生功利的、现实的、物质的、实在的和直接的效用、功用或好处。通识教育本身不是一个实用性、专业性、职业性的教育,也不直接以职业作准备为依归。基于功利性的价值取向,通识教育似乎无用,然而,相对于“有用有所难用”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却“无用无所不用”,无用即大用。通识教育有助于打好人生底色,完善人格,滋养成为合格公民的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获得对世界与人生的本质意义广泛而全面的理解;同时,通识教育有助于学生找到与自身禀赋相匹配的爱好和兴趣,有助于锤炼在多元化社会和全球化环境生活的能力,为即将展开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根基。

通识教育充分体现罗素“从无用的知识与无私的爱的结合中更能生出智慧”的论断,充分体现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思想。如何理解老子这句话?周知,支撑房屋的是梁、柱、墙和顶,它们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正是“利”用了梁、柱、墙和顶,房屋才得以建立。然而,房屋的真正使“用”价值却不是梁、柱、墙和顶,而是由梁、柱、墙和顶围成的看不见、摸不着什么也没有的这个空间,通识教育扮演的就是这个空间的角色。

我本人非常喜欢气势磅礴、严谨恢弘的交响乐。在交响乐里,小提琴的声音固然华美、明亮、热烈、丰富、铿锵、高亢,但大提琴的低沉敦厚、沉稳悠扬、温润宽广,更令人荡气回肠。设想交响乐若无大提琴,怎hold得住,情何以堪?大提琴是交响乐的底蕴、底色和底气之所在,是辉煌、高贵和穿透力之所在。大提琴之于交响乐,恰如通识教育之于学生读书生涯,不可或缺。


《高校招生》:我们知道,贵校一直有“校长午餐会”的优良传统,在最近一次的午餐会上,您提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并且,贵校的官网首页上也有一份包含96本书的经典阅读推荐书目,您为何对于学生阅读经典如此重视?

徐飞:读书是学生的天职,学生的第一任务是读书。但现在很多学生已经不读书了,我这样讲可能很多学生不服气,他们会说,我们天天看网页,甚至时时刷微信,信息量、阅读量可大了。我不认为这是阅读,而是浏览。若非要叫阅读,那也只能算是碎片化的浅表性阅读。他们更多的是信息搜集,满足于知道和知晓,尚未进入系统深入的研读状态。孔子有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现在,最值得警惕的情形是,读书或阅读止步于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或者有阅无读,有读无思,有思无悟,有悟无问。当信息不断扑面而来时,学生很少去审读(求证),去思考,去体悟,去追问。

在这个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知识无限而生命有限,如何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最大限度地汲取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经典。因为但凡称得上“经”和“典”的,都代表了所在时代的最高智慧,读经典是性价比最高的、效用最大的。学校近期推出了“西南交通大学经典阅读推荐书目”,列出了一份含有96本经典书目的清单,其中每一本书都在充分借鉴众多世界一流大学推荐书目的基础上进行审慎筛选。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推荐100本而是96本,我的回答是宁缺毋滥,绝不硬凑。当然,也有其它一些考虑。以本科生为例,大学四年,一共四十八个月,如果能够坚持一个月读两本书,那毕业前正好能读完96本。还有,交通大学成立于1896年;此外,96正看顺看是96,反看倒看亦然亦可,旨在提醒学生要注意反向思考,批判思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高校招生》:现在很多高校对于自己都有很明确的定位,您对于西南交通大学未来的定位是什么?目前西南交大发展中又遇到了哪些挑战?贵校又是如何克服的?

徐飞:对西南交大的定位我们已想得非常清楚,就是要把西南交大建成一所高贵的、受人尊敬的、有社会责任感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我们的梦想是,成为一所大师云集、英才辈出、贡献卓著、事业长青的大学。

目前,西南交大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这种挑战是多方面的。西南交大由于区位上的特点,吸引人才较为困难。而且,人才有扎堆的效应,人才越多的地方越容易吸引人才。这种集聚效应与扎堆效应非常可怕。所以对我们来讲,未来要建设人才高地异常艰难。不过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也有自己的应对方式,学校将尽全力用在全世界延揽人才,让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同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既抓引进,也抓培养;既给大家平台,也给大家压力。

本文刊于《高校招生》2014年第04期。

 

人物掠影 :

徐飞校长,1996年获西南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先后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院党委书记,校党办主任、校长助理,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上海市行为科学学会会长,上海市青联副主席,全球经济治理与产业运行研究基地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创新创业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学会组织与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2013年9月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主要研究领域:战略管理,博弈论,战略联盟与竞争战略,创新战略,跨文化领导力。


 

 

作者:张心怡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