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朱铃: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真讲好思政课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日期:2021/03/03 09:40:48 点击数:


我1952年从原燕京大学的新闻系毕业,服从组织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1999年,我70岁退休,但没有完全离开思政课工作。2019年1月10日,《光明日报》记者以“用真理赢得青年的心——记年届九旬仍活跃在思政课堂的西南交大教授朱铃”为题,在头版作了报道。

感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开辟了“老教师谈思政课”专栏,为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的交流搭建了平台。我们老教师与年轻教师都来自五湖四海,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走到了一起。我们虽有白发与黑发的区别,但我们的心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跳动。这是我能鼓起勇气,在这个平台上与年轻朋友谈谈心里话的最重要原因。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讲好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1](P12)

多年从教的经验告诉我,思政课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要把思政课工作仅仅看作是一种职业,而要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才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奋学习、精益求精地教好思政课;才会魂系学子,情满讲台,把三尺讲台看作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责任田,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才能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辛勤耕耘,努力完成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高度认同和信服,言传身教,言行一致,就会把“学马”“姓马”“信马”“言马”“行马”统一起来,就会有底气、有力量、有信心讲好思政课。

为什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呢?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确立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目标,为大众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2](P8)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有句名言,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P135)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它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可以说,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哪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成为指引人类进步的航标。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有些人把马克思主义简单等同于政治革命或者是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理论,甚至将“马克思主义”妖魔化,提出“告别马克思主义”,出现“去马克思主义化”倾向,还有极少部分别有用心者趁机诅咒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对此,我们要给予警惕、批判和纠正。

一路走来,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会热爱思政课,才会有炽热的传道精神。才会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怀,把自己生命的价值与传播马克思主义连接在一起。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共产党员、思政课教师,为思政课奋斗了一辈子,在学校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曾说,“若有来生,我仍将选择我今生的职业——从事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思政课教师接力奋进,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但这是我们努力奋斗的方向。

二、认真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才能讲好思政课

习近平说,思政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1](P12)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用在我们的教学上,板凳要坐十年冷,讲课才能不讲半句空。尤其是现在,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播迅速,一年的信息量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过去认为,“人的一生只要充一次电就可以”,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有人说,我们只有成为高效蓄电池,不间断地充电,才能持续地不间断地发电。当一辈子教师就要学习一辈子,才能追上时代的变化。

多年从教的经验告诉我,思政课教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这是我们的基本功,看家本领。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当今,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尤其要重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处在新时代的需要。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能使我们认清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学习这一思想的同时,还要追根溯源,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经典著作,要精、要原原本本地学、仔仔细细地读,下一番真功夫。

学习马克思主义还要结合教学和科研,有重点地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一是在备课时,结合讲课内容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这些著作可能在过去学习过,但现在是有针对性地来学,将其融入教学,结合实际来学,这会对原理理解得更深,对教学也很有帮助。二是结合科学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疑点和学生中困惑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抽象地大而化之地讲,而要进行科学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具体分析。教学有了科研的理论支撑,课程内容就会讲得更深、更透、更有说服力。教学和科研相互配合,才能把思政课讲好。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为扩大视野,还要有针对性地涉猎其他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要博览群书,尤其是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这对我们学习与理解马克思主义很有好处。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浓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还会使讲课思想更丰富,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有魅力。我也很赞成著名哲学家陈先达教授所说的,“光多读也不行,还要思考。我们要站着读、不要跪着读;要用脑子读,不要仅用眼睛读”,“读书最怕的是无论对错都说不出一个道理。读什么信什么,是非不清、界限不明,这比不读更坏”。[4](P233)

我所知道的讲课好的教师,每一位都有勤奋学习的故事。我听说,著名党史专家沙健孙教授在年轻时备课,曾把多卷本《星火燎原》进行了认真学习并做了摘录,还将这些革命者的艰苦奋斗精神及感人事迹融入讲课,生动翔实,深受学生欢迎。这仅是沙教授积累讲课资料的一例,使我深为感动。今天的年轻教师正处在认真读书积累知识的黄金年代,希望年轻教师们能利用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像蜜蜂勤劳采蜜一样,从各方面努力获取知识的精华,为讲好思政课积淀丰富的知识储备,打下深厚的理论和知识的功底。

三、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才能讲好思政课

多年从教的经验告诉我,讲好思政课要研究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是教学的根本方法。循循善诱、有针对性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实际是多方面的,思政课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而要强调联系学生的实际。1944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说,“在教学方法上,教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讲课。教员不根据学生要求学什么东西,全凭自己教,这个方法是不行的。教员也要跟学生学,不能光教学生。现在我看要有一个制度,叫做三七开。就是教员先向学生学七分,了解学生的历史、个性和需要,然后再拿三分去教学生。”[5](P116)他还举例孔子的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对同一个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他认为不看对象的宣传教育是“无的放矢”“对牛弹琴”,收不到教学效果。习近平也要求思政课教师“做让学生喜爱的人”,[1](P17)讲课“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1](P12)这都要求我们教师除了有理论基本功外,还要有深入学生、有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功。教师始终要把学生放在心上,实事求是、循循善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热爱、关心、帮助和了解学生,这才能听到学生的心声。因而,教师在备课中,在确定讲课的方案时,一定要遵循教材的主题,同时也一定要考虑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实际,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回答问题,解疑释惑,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真理。在讲课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抓住重点,尤其是在有了教材的条件下更要注意这一点,不要照着教材照本宣科。讲课要抓住重点。邓小平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6](P382)这个“精”,就是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重点;要“管用”的,就是确定的重点是要对学生成长有用的。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像医生开刀,找到了最合适的切口。牵牛要牵牛鼻子,讲课要讲重点。习近平说,讲课“不一定讲得那么高大全,从一个问题切入,把一个问题讲深,最后触类旁通,可以带动很多关联问题。有可能是一通百通,提纲挈领”。[1](P20)刚开始讲课的教师尤其要注意这点。

第二,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感染力、说服力,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7](P213)是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以理服人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讲理。讲课中,对重点问题以及在回答学生疑难问题时,也要运用这种分析方法,一层一层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像剥笋一样层层深入,最后达到核心。通过分析讲道理,不仅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要力求做到习近平要求的,“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1](P20)学生从这种分析中解疑释惑,获得真理的认识。所以,只要我们了解研究学生的问题,这样的讲课切合了学生的实际,讲课时满足了学生的需要,理论课就会成为“有用”的课。他们不仅会认真地听课,而且会感觉听课“解渴”,就会真心喜爱,感到终身受益,教师也会成为受他们喜欢的人。

第三,采取多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形式。理论联系实际的形式不是单一的,可根据实际和可能采取多样的形式。例如课堂教学可适当地采取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也可以采取让学生参与讲课等形式。这就不会把课堂变为教师的“一言堂”。师生可以直接进行思想交流,教师在讨论中帮助学生掌握真理,有助于学生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能力。还可以把教室的小课堂和社会的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感受到在课堂上得不到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如我们当年曾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峨眉山乡农村的巨大变化。学生眼界大开,认识到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也组织过部分学生重走长征路,使红色基因深入学生心中。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播撒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实现了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功能。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就会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这个过程中,成长出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四、以情动人,才能讲好思政课

讲好思政课,不仅要注意教学方法,还要强调以情动人。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政课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庄重的也是神圣的事业。但要明白,人是有感情的,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8](P247)“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8](P247)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把内心里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爱,对教育事业和思政课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外化为课堂上满怀深情的讲课,才能把思政课建设成为有温度的课。

教师可根据自己承担课程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角度把自己承担的课程建设成为有温度的课。我长期担任的是“中国近现代史”课及其他相关课程教学,我是从以史育人、以史感人、有史有论、有叙有议,以温故知新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具有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中国,怎样走上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在探索中国向何处去的斗争中,众多的有志人士从爱国主义出发,其中的许多人都走上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都说明了这一点。要使学生懂得,在当代中国,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为了把课程建设成为有温度的课程,我们选择用生动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感人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由于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情况不同,他们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生的,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对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情况不了解。不了解过去,就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在和把握未来。因而,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处发,注意把讲课中的案例立体化、形象化、具体化。如我们讲八国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赔款本息一共是9.8亿两白银。再加上地方各省赔款2000多万两白银,总计赔款超过10亿两白银。这10亿多两白银是个什么概念呢?现在的大学生不清楚,我们就把它形象化。我们所在的是交通大学,学生对火车比较熟悉,我们就告诉学生,这些白银如果用载重50吨一节的火车皮来装,可以装625节车皮,连接起来约有16华里长。同时还告诉他们,1900年中国人口约为4.5亿,“条约”规定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就是平均一个人赔款一两白银,而一两白银在当时是一个中国人一个月的生活费!类似这样的许多不平等条约的长期掠夺,养肥了西方帝国主义,却把贫穷和落后留在了中国。由于这些案例给了学生非常形象的感受,在听讲时有的学生激愤得拍了桌子。有的家长知道了,给我们写信说,“你们应该给青年多讲这样的历史”。

为了贴近学生,感动学生,我们在课堂上尽可能使用学生熟悉的人和事。我们学校是1896年成立的,有鲜明的爱国主义传统。我们常以学校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为例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讲到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我们举了茅以升的例子。茅以升是我们学校的校友,而且多次担任交通大学的校长,是学生崇敬的人。他克服重重困难,主持设计建成了钱塘江大桥,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运送抗日兵员和物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后来为了阻止日军的前进,他又忍痛自己动手炸了大桥。炸桥当晚,茅以升悲愤交加,彻夜未眠,心痛不已。为了表示决心,他挥笔写下了“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八个大字。抗日战争胜利了,茅以升又主持恢复了大桥。当我们讲到炸桥时,有的学生掉了眼泪,全教室鸦雀无声,屏息听课。在讲到茅以升写的八个大字以及后来修复大桥时,课堂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事例,学生感到很亲切,很接地气。

我们还用新旧社会对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时,举了成渝(成都—重庆)铁路建成的案例。成渝铁路在清朝末年就筹款准备兴建,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曾经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但是,经过清末、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的统治,将近半个世纪寸轨未建,新中国成立后,情况才有了改变。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开工兴建。15万筑路大军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条铁路建设,仅仅用了两年,这条工程量极其浩大、人民盼望已久的铁路终于在1952年7月建成。通车这天,聚集在成渝车站两旁的数十万群众含着热泪,热烈欢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样生动的案例,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能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能建成一个美好的新世界。

我们还用英雄的事迹感染学生,也感染自己。让学生继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学习英雄,铭记英雄,我们曾请战斗英雄作报告。英雄的事迹是最生动最感人的教材,几千师生聆听英雄两个多小时的报告,没有一人离场,报告中间和结束时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这样的讲课,既教育了学生,也是对教师的教育,充分显现了英雄事迹的感人力量,鼓舞我们要高举英雄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足迹前进。

习近平强调,思政课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1](P22-23)鲜活生动的故事既能说服人,又能打动人,可以把许多深刻、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接地气,是启发式教育的好形式。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式上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教育全党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更大胜利,努力完成七大的任务;又用项羽失败的故事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取得人民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习近平用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错把墨汁当成红糖水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和追求理想信仰的力量。我们可以联系实际,结合教学的需要精选一系列的中国故事,帮助学生认识中国革命、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站在历史的高坡上,看清汹涌澎湃的中国历史洪流从何而来,又往哪里流去,认识和遵循什么是真正的“人间正道”,深刻、生动、具体地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习近平提倡讲故事的方法,也体现了主导与主体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今天的大学生自己讲中国故事,鼓舞和感动自己。明天他们努力奋斗,将成为新的中国故事的主人,这是多么好的事啊!

五、优化话语表达能力,才能讲好思政课

思政课主要通过讲课形式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话语是教师教学环节的主要载体。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话语表达能力,这是讲好思政课的重要条件。毛泽东指出,作为党的思想宣传工作的一员,“都非学习语言不可”。[9](P838)习近平也指出,思政课教师“思想要有境界,语言也要有魅力,从教师的话语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和学识”。[1](P16)

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讲稿和提纲,但要强调“讲”,不能照稿背、照稿念,或者只播放课件。背或念都是学生不喜欢、不愿意听的,这样的讲课没有效率、白费力气。讲课是师生之间难得的面对面的思想交流,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教师要直面学生,心情要放松,态度要自然,要眼望学生,声音洪亮,有真情实感。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听课表情了解对自己讲课的反应,必要时可及时调整。而背和念会在师生思想交流之间制造无形的障碍。教师备课一定要非常熟悉讲稿。毛泽东把这叫做洗脸后照镜子,一则可以完善讲稿,二则可以熟悉讲稿,熟能生巧,能够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讲课,有时还可能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

在语言表达上,教师应具备“真”“准”“懂”“情”“精”“清”的理念。一是“真”的理念。讲课一定要讲真话,只有讲自己相信的话,才能理直气壮。讲中国近现代史,一定要忠于史实,才能忠实于真理,才能取信于学生。学生认为你讲的可信,你的讲课才能有说服力。学生也只有从真实中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在讲课中,我们要注意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因为历史虚无主义讲的是假话,以还原历史为名,实际上是颠倒歪曲真实的历史,制造混乱。实质上他们攻击的是马克思主义,反对的是共产党的领导,矛头指向的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我们讲课一定要注意。二是“准”的理念。就是要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不能为“生动”就信口开河、哗众取宠。我也曾有过教训。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时有试讲的教学实践。我讲导言部分,其中提到学习方法,我讲了“理论联系实际是根本的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教师在点评中,就提出我的这个提法不准确,“唯一”的就不是“根本”的,根本的就不是“唯一”的。三是“懂”的理念。就是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深奥、严谨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原理,能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的、学生熟悉的话语讲清楚,讲明白。四是“情”的理念。讲课是为了传播科学真理,使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因而要感动学生,应该是情感的浸润,以情感人。要循循善诱,和风细雨,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语言应该是优美的、生动活泼的,有情有义有趣,才能使学生愿意听、喜欢听、听了还想听的。五是“精”的理念。要语言精练,不讲废话、啰唆话、空话,力戒口头禅,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当然,有的重要概念、原理,为了使学生领会、记得住,也需要适当的重复强调。六是“清”的理念。讲普通话,吐字要清楚准确,力争每一个字都能清楚地传递给全班学生。讲课声音高低、轻重缓急要根据讲课的内容有变化,避免从头到尾同一声调,否则容易使人疲倦。讲课中还可以辅之以适当的肢体语言。

总之,讲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愿我们共同努力,认真讲好思政课,使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做学生喜爱的人。

最后,我想摘录一段赞美教师的话,作为自勉,也与年轻教师共勉。

“有人说,教师是热诚的船工,载着莘莘学子,划向理想与知识的彼岸;

有人说,教师是默默的耕耘者,扶犁在阡陌纵横的原野上,播下种子,也播下希望;

有人说,教师是铺路的石子,任千万学子踩踏,从不呻吟,从不索取。”


作者简介:

朱铃,男,江苏省南通县人,1929年生。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1952年毕业于原燕京大学新闻系,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任思政课教师至今。

1989年曾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四川省教委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2年获《半月谈》杂志颁发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1991年曾获得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团中央、国家教委等单位授予的“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工作者”、铁道部政治部授予的“全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1997年获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司、思想政治工作司授予的首届“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1998年获中国教育工会授予的“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曾被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多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参与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编的思政课统编教材《中国革命史》曾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材一等奖。曾任国家教委首届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两课”硕士班督导巡视员、四川省教委政教处和西南交大“两课”督导巡视员。全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和四川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1991年2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1期


信息员:杨伟宾     作者:朱铃     责任编辑:侯倩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