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光彩2016】校园规划与建设处:交大红——基于历史文化视角下的校园色彩规划

来源:校园规划与建设处 日期:2017/01/06 15:30:00 点击数:

2016年9月,当来自八方的2016年新生步入犀浦校区时,几栋焕然一新的教学楼和学生公寓展现在眼前。这是一年以来,校园规划与建设处紧扣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和 “十三五”规划,为构建“香化、绿化、美化、静化”的生态校园为目标,以挖掘学校双甲子发展历程文脉为主线,所进行的基于历史文化视角下的校园色彩规划取得的一期成果,为大力提升校园综合环境增添了浓重一笔,获得了师生广泛好评。


总结建设经验,谋划“十三五”建设

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赋予高校全新的历史使命,高校不但要承担教育和科研的基本功能,更是构筑地域性城市整体景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和“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全国各地高校纷纷以原址改扩建、建设新校区等方式应对和缓解扩招带来的校园环境压力。我校在各种教育需求压力和发展契机的推动下,犀浦校区校园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陷入了“质”与“量”难以兼顾、空间风貌特色缺失、校园环境缺乏人文历史氛围、校园归属感弱化等困境。校园建设在前期未全面分析校园文脉和精神、中期规划过于理想化、后期施工建设工期短、资金投入不足等情况下仓促实施,导致了上述问题的产生。

一期建设的六号教学楼  


一期建设的学生公寓

规建处在工作中也不断反思上述问题,认为校园是培养国家高等科技、文化、管理人才的基地,也是学生学习、居住、休息的场所。校园规划不但要涉及功能使用、技术经济、青年心理、环境艺术,还应提前谋划校园整体风貌的规划设计。校园环境中的建筑色彩是师生们视觉中最广泛、最经常接触到的感知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校的历史特色和文化品位,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师生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其设计应尽可能满足师生们的生理、心理需求和艺术享受。因此,以创造舒适的色彩环境为目的,在科学的规划指导下对高校校园环境色彩进行系统的设计,对发展和改善校园环境建设来说具有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十三五”和中长期建设项目提供建筑设计的理论支持。


挖掘历史文脉,提炼交大色彩

我校本身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但其对校园环境色彩的传承与影响却缺乏学科严谨、系统、全面的研究,降低了校园的整体文化品位。 作为一所超越百年历史的老校,不仅是一个高度专门化和密集化的精神活动场所和精神生产组织,又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组织。因此,校园环境不仅要体现积极奋进、朝气蓬勃的青年气息,更要能够体现出独立、包容、自由、高贵的人文气质。然而现实中的高校校园环境色彩远远跟不上大学所负载的神圣使命,也不符合大学应有的气质。也因此,规建处深深感到建立一套科学、适时、全面、严谨的专门为校园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的色彩理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但什么是交大的代表性色彩?我们在思考,我们也在困惑!

直到有一天,建筑与设计学院徐伯初教授将一块从老唐院遗址上背回来的唐院砖放在了我们面前。这是一块饱经历史风霜的砖体,岁月在他的面容上刻下了斑驳的风霜和历史,交大的文脉已深深烙入他的躯体,但他的主体依然保持本色---砖红色。“交大红”,围在砖周围的人们不约而同的脱口而出。

唐院砖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规建处充分发挥建立的专家评审机制的优势,一方面反复咨询校内相关学院规划、建筑、设计、土木等方面资深专家以及熟悉校情校史的老教授,请他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提出评审意见;另一方面又请西南设计院、四川省设计院、成都市设计院专家等“局外人”从相对客观的角度对校园规划提出另一种思路和意见。在历经3年、十余次专家咨询评审会议的基础上,学校最终结合历史传承和既有建筑色彩确定了“交大红”主色调和辅助用色,建立了一套适合我校校园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的色彩规划方案。

积极探索实践,取得初步成果

今年暑期,规建处利用国拨修缮资金,在南区学生公寓一组团和犀浦校区5、6号教学楼维修改造项目中积极探索实践了“交大红”的运用。

在持续的历史性高温天气下,规建处项目组和施工单位一起为了学校建设,战高温、斗酷暑,克服时间紧、工期短的困难。通过狠抓工序安排、细化关键节点、调整施工时间、延长日作业时间等措施,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了学生公寓1组团和犀浦校区5、6号教学楼立面改造施工和新生入住任务,整体改造效果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运用“交大红”改造后的学生公寓


运用“交大红”改造后的五号教学楼


2017年是“十三五”的全面实施之年,规建处将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坚强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支持配合下,按照校党委确定的十三五基建规划,真抓实干,做好校园规划、基本建设和国拨修缮工作,抢抓机遇,逐步提升校园环境品质,实现构建“香化、绿化、美化、静化”生态校园的逐步“环境育人”目标,共同努力,为学校历史性复兴事业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作者:何淼     责任编辑:陈丝丝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