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14日,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83级的校友们。他们再走过诗情画意的157阶,回味大学的青葱岁月;再坐在小小的饭店里,分享近些年的经历;再环绕着名山电影场,重回经典,再返年轻。夜幕渐渐降临,名山电影场的幕布上投映着校园小清新电影:《微微一笑很倾城》,青涩的爱情,诚挚的友情,层层突显着大学的单纯与感动。再次回到大学校园的校友们,看着荧幕上的场景,勾起阵阵回忆。
电影放映间隙,学长、学姐接受了扬华通讯社记者的采访。重回校园,他们无一不是激动的,再见同窗,他们无一不是欢喜的。在采访中,交通与运输专业的奚文媛校友就提到再看见同学,满心欢喜,话语滔滔不绝,“我们班大概一半的人都来了,聚在一起就很开心,平时很少能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学校也变了,很多以前的很老的事物都不见了,变得现代化,确实比我们以前方便多了,看到这个特意保留下来的电影场,感触很多啊!”
回到交大,看到现在的学弟学妹们,他们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内燃机车专业的曾志敏校友就简单分享了他的感受。他说,现在的学生对手机电脑等的依赖性比较严重,讨论事情喜欢QQ上聊,缺乏一些面对面的沟通。曾志敏校友向学弟和学妹们建议“多分一点时间拿出来晒,不要总是宅在宿舍,面对面的活动和交流也要多一点儿。”
电气化专业的郑永平校友为母校不断地发展和进步而感到自豪,也衷心祝愿母校越来越好。还有很多很多的校友,他们有的正激动的攀谈,有的比邻而坐静静欣赏电影,都正沉浸于自己的那段青葱岁月。 5月14日上午,83级校友开始结伴重走校园。他们走进电机馆,重温当年的课堂情景;他们走到大板楼,回忆大学的宿舍时光;他们站在主楼前,感叹白驹过隙,岁月如梭。时光夺走了他们的青葱岁月,却带不走他们的一段段回忆,一份份情怀,一片片情谊。这一天的峨眉脚下,交大校园,平添了几抹亮丽的色彩,那是83级校友们身着颜色各异的文化衫走过校园的见证。大板楼,157阶,名山电影场,中山梁体育场,以及这风景秀丽的峨眉山,一步步走过,一次次回想,这里承载的不止是他们的年少记忆,更是他们的师生情,同窗情的摇篮,是他们最美的时光。
电机馆的406教室显得格外热闹,机车专业83级一班的校友在这里举行了一场座谈会,也是老学长们心中的一场别开生面的班会。他们模拟当年的课堂情景,回忆当年的课堂趣事,校友们逐个追忆三十年前的自我介绍,追忆第一次的见面,追忆第一次的畅谈。校友们热情满满,活力四射,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的课堂,他们讲述自身的故事,乐在其中。点名时,每一声答到都铿锵有力,激情满满,时隔三十年,却如同入学就在昨天。三十年重聚大本营,相聚不易,虽然这其中也有很多缺失,但仍不能影响这台情感课堂,情感班会。
班会伊始,班长首先向千里迢迢赶来的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大学四年是同学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收获了事业的基础,即知识,收获了人生财富,即友谊,我们从毛孩子懵懂地聚在峨眉脚下,到如今各有建树,每个同学都是一本小说,一本厚厚的故事书,十分感谢母校对我们的培养。”
在自我介绍环节,每位校友都上台分享了自己的近况及人生经历,他们有的从事教育工作,有的从事铁路方面的工作,有的则跳槽到其他行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又回到五湖四海去,却因为这份同学情,盼望了三十载,三十年后相聚在此,欢声笑语,相聚在母校的121周年华诞时候,祝愿彼此,祝愿母校更加繁荣昌盛。
现就职于广铁局的孙道仁学长是机车专业学生,时隔三十年再次回到母校,他感慨到:“学校的变化真的太大了,这里是老校区,所以承载着更多的情怀,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对过往的点滴回忆。”
曾任电路课代表的83级机车专业的雷勇学长现在在四川大学工作,他说:“我的学号是83532,因为我的高考成绩恰好是532,所以记得清楚,三十年了,最欣慰的事情就是同学们英雄不减当年勇,母校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交大全国第一的轨道交通事业,是每位交大学子最大的自豪。”
今年52岁的83级机车专业的老学长夏伟智,现在在西安从事立体停车设备研究,他说:“毕业后工作了三十年,在学校学的大半知识都用了出去,感谢学校的培养,能让我回报社会,能让我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还有如当年站了三十多个小时来到祖国西南地区读书的山东的老学长表示,他早已把峨眉当成了自己的家乡;学号为83518的学长表示是交大将大家聚在一起,这份情谊就像是浓浓的酒,时间越长,越醇香;曾住在大板楼2315的学长更是表示,如今大家的成就,都离不开当年交大的栽培,十分感谢母校的辛勤付出。
班会的最后,校友们纷纷表示要关注身体健康,常联系,常回“家”看看。
时至中午,校友们齐聚主楼门前合影留念,在聊天中他们谈到,最怀念的就是曾经的九阶,如今的扬华讲堂,这里曾经悬挂二十台电视机,他们曾聚在这里看过无数经典电视剧、电影,当然,还有他们最为热爱的世界杯,这里是他们留下青春足迹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采访到了83级内燃机车系的校友唐宏义,当年的他也是从吉林穿越了大半个中国来到四川峨眉,他说:“学校的变化太大了,尤其是环境,与刚进校时大相径庭,只是诸如主楼,大板楼一类标志性建筑还在。这个年纪了,大家相聚不易,从五湖四海千里迢迢赶过来,为的,就是曾经的同窗情,为的,就是这三十年的情谊。”
最难忘莫过于青春,追忆似水年华,欢迎83级校友常回家看看。 (新媒体摄影:王黎 钱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