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5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徐飞校长应邀参加论坛,并在主论坛作主旨报告。
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杜玉波,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刘川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张大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康凯,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课题组常务副组长陈浩,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成员、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前校长穆罕穆德•阿斯加尔(Muhammad
Asghar),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副校长马丁•卡罗尔(Martin Carroll),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大学教授约翰•丹尼斯(John Dennis),英国创新创业中心执行委员克里斯•布朗(Chris Brown),英国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中国委员会总裁王啸宇,韩国成均馆大学教育学系系主任高长完,学会秘书处副秘书长叶之红、王小梅,以及学会部分理事、中外专家学者、博士生,及新闻媒体等1000余人参加了论坛。
徐飞校长作报告
徐飞校长作为嘉宾被安排在首位在主论坛以“新工科与学科专业调整”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三部曲”起承转合、渐入佳境。徐飞校长从“新工科”的内涵、发展“新工科”的必要性以及新工科时代学科专业如何调整三方面,重点论述了要在思想理念、建设目标、实现途径和方式方法上把握好“新工科”的内涵。发展“新工科”,是经济社会时代发展所趋,国家发展战略现实所需,高校自身发展使命所求,高校主动适应“新工科”需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高校应该以适应、引领、交叉、错位的原则,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步伐,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质量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