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我校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席2018年成都市“两会”建言献策引关注

来源:党委统战部 日期:2018/03/01 11:53:00 点击数:

2月24日、25日,成都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相继开幕,我校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挥自身优势,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为推进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贡献着交大力量,引起了广泛关注,受到了成都日报、成都电视台、成都商报、成都全搜索新闻网等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

市人大代表韩旭东:我对宜居生活最大期待:随处是公园

成都市人大代表、学校党委组织部部长  韩旭东

振奋  

“总规站位高远、路径清晰,让我很期待看到成都建成世界轨道交通领军城市。”翻阅《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市人大代表、西南交大党委组织部部长韩旭东感到振奋。

期待

总规提到全域增绿,建设公园城市,高标准打造世界最长的天府绿道,让韩旭东非常激动,“这是民生工程,这才是宜居成都、人文成都。”他说,“随处是公园,随时可跑步,是我对宜居生活的最大期待。”

“总规站位高远、路径清晰,让我很期待看到成都建成世界轨道交通领军城市。”翻阅《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送审稿)》(以下简称城市总规),市人大代表、西南交大党委组织部部长韩旭东感到振奋。他告诉记者,总规明确要强化综合交通通信枢纽,让他看到了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未来的蓬勃前景。

此次大会期间,一项不同寻常的议题,是市政府就总规修编向大会作说明,由参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审议。身为一名人大代表,韩旭东对此表示,总规上会讨论,能加强规划的刚性,提升公共决策的科学性。而作为一位普通市民,看到总规对绿色生态、建设“公园城市”的重视,爱好跑马拉松的韩旭东早已满怀期待,“随处是公园,随时可跑步,是我对宜居生活的最大期待。”

世界最长的天府绿道 让我非常激动

城市总规给韩旭东带来的一个切身感触,是城市的格局之变。1997年,韩旭东到西南交大上学,他回忆,当时的老校区还处在城市发展的中心之外,“别看它现在位于二环路,当时交大背后就是农田。”20年里,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每次校友返校日,都有不少校友感叹,“变化太大了,认不出来了。”

2004年,位于郫都区的西南交大新校区投入使用,韩旭东形容,“新校区现在的区位就相当于老校区在1997年的区位。”但正如老校区如今已地处市中心,韩旭东说,新校区未来也必将位于成都的中心。届时,成都“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 ,有着世界城市的规模和格局。巧合的是,规划的时间也以20年为期。

“上个20年看到老校区的变化,下个20年期待看到新校区的变化,其实背后都是成都城市格局的不断拓展。”韩旭东说,中心城区的范围已被确立为“11+2”,西南交大新校区所在的郫都区,就是新格局下中心城区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普通市民,韩旭东还是一名体育爱好者,平日也喜欢跑马拉松。总规提到全域增绿,建设公园城市,高标准打造世界最长的天府绿道,让他非常激动,“这是民生工程,也是回馈市民需求的大动作,这才是宜居成都、人文成都。”

“交大高精尖技术,希望首先在成都落地”

城市总规的蓝图,让西南交大的优势有了新的着力点。

“成都在交通领域有远大发展规划,我们交大的高精尖技术走出实验室,当然希望首先在成都落地。”韩旭东表示,城市总规提出“四铁融合”等战略,对于西南交大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文化传承与创新,都是很好的机遇。“西南交大搭上了成都发展的快车,也很愿意、有能力围绕成都的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的发展贡献力量。”

韩旭东介绍,西南交大开设的土木、机械、电气、信息、运输等专业涵盖轨道交通领域所有的学科专业,特别是交通运输学科在国内高校排名第一,将为成都城市总规的落地提供扎实的人才、科技资源宝库。而西南交大在轨道交通领域的科研和实验水平也是全国一流的。他透露,西南交大有全国最先进的轨道交通实验室,一直在为建成轨道交通领域的国家实验室而努力。

正在研究的真空管道磁浮技术,把磁悬浮列车放进真空的管道中,理论速度可以超过每小时1000公里,现在已有低速试验模型。

如果真空管道磁浮成功走向市场会不会首选成都?韩旭东笑着告诉记者,他个人非常希望高精尖技术首先在成都落地。毕竟成都有着高铁、地铁、空铁、有轨电车等许多先进的交通制式,门类齐全。并且成都的轨道交通产业有着比较完善的生态圈,西南交大、轨道交通设计院、施工单位、运营单位等都齐聚成都,在人才培养、科研、设计、规划、施工、运营等方面都有优势,“我希望成都的目标是世界轨道交通领军城市。”

(新闻来源:成都商报  记者:钟茜妮  2018年3月1日)

 

市政协委员崔珩:扩大自然生态容量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宜居城市

 

成都市政协委员、学校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  崔珩

2017年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有了明显的改观,冬季雾霾天气较2016年相比有了明显缓解,但对标百姓不断提高的生活要求,城市大气环境和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升。”谈起成都这几年的环境变化,市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崔珩教授感受深刻。

在她看来,成都两千多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选址具有农耕时代藏风聚气的特点,自然环境与调节能力很好地适应了环境容量。而进入工业社会后,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特大城市,集聚是最显著的空间布局特征,人口与用地超大规模、高强度集聚远超出自然调节能力,导致都市与乡村远离、热岛效应、市郊空气导入、都市区内部空气流动、扩散不利等问题。“基于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从城市空间格局的角度出发,我建议扩大自然生态容量。”

崔珩说,由于主城区经济活力和集聚效应,对资金、技术、人口的强大吸附作用强化单中心结构,形成了超大规模、连片发展的城市化地区,近郊流通性的开敞空间不断被压缩。“我建议应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利用河道水系、设施廊道、防护林带、森林公园等形成辐射状生态绿地,并与郊区生态地带结合形成超大规模。生态绿地以‘楔形’形态渗透入市区,形成城市的绿色廊道和通风走廊。生态绿地应保持植物多样性配置,提高场地中绿地比重。”

“成都市具有良好的生态本底,龙门山、龙泉山环抱,岷江、沱江支流贯穿下形成生态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崔珩说,保护和恢复城市的自然山水格局,建立城市完整的绿色生态网络,将城市人工的绿化空间与自然的生态空间融为一体,不但能够为城市提供凉爽清新的空气,也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营造宜人的城市风环境和热环境。

“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需要选择好适度的发展方式,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崔珩说,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需要一定的过程,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全社会长期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期待未来的成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成为美丽城镇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有机融合的宜居城市,实现城市的永续健康发展。”

(新闻来源:成都日报  记者:赵子君等  原标题:坚持生态优先发展  2018年2月28日)


 

市政协委员陈辉:以绿色交通支撑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成都市政协委员、学校青岛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教授  陈辉

“在优化城市生态空间布局背景下,进一步提升‘西控’区域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建设,促进人口、功能、产业、生态紧密结合,支撑‘西控’区域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高效集约发展十分必要。”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陈辉从绿色交通角度谈到他对绿色发展的认识和建议。

他认为,“西控”战略需要更高需求的发展,发展高端绿色科技产业,提升绿色发展能级,保持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田园城市形态恰恰需要发达的轨道交通来支撑。“通勤化、快速度、大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能有效破解‘西控’区域城乡统筹发展障碍,打破现代化农业发展制约瓶颈,引导绿色科技产业要素资源走向,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对此,他建议,修订完善“西控”区域轨道交通规划,实现区域轨道交通规划与地铁规划协调对接,从根本上实现“西控”区域交通组织形式现代化。大力推进“西控”区域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支持地方政府在遵循全域轨道交通规划的前提下,先行先试,出台市(县)轨道交通发展支持性政策,加强智力指导和资金支持,建成一个轨道路网层级合理、疏密得当的全域轨道交通网络。

同时,他建议制定龙门山景区旅游观光专用线规划,与成都市轨道交通路网对接,实施同站换乘。“这可由成都平台公司统一运营,也可由新的成都市域铁路公司,因地制宜分段建设龙门山景区专用旅游观光轨道,最终连段成线,从而使‘西控’区域资源禀赋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全面实现与成都城区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新闻来源:成都日报  记者:缪梦羽  原标题:将绿色发展的根与魂 植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进程中  2018年2月27日)

 

代表委员热议新一轮总规:格局高远 具有国际视野

 

成都市人大代表、学校医学院副院长、教授  翁杰

今天下午,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在锦江大礼堂举行,代表委员在会上听取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送审稿)》(以下简称《总规》)的说明。多位代表委员在听取新一轮总规(送审稿)后表示,《总规》格局高远、具有国际视野,同时又体现了以人为本。

“在听取了《总规》之后,我感动非常振奋,对于成都未来的发展也更有信心。”市人大代表翁杰在接受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总规里提到的:成都要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翁杰告诉记者,成都有山有水有文化,还有历史底蕴,成都发展公园城市,起点高,优势足,相信不久的将来,市民们会看到一个更美好的城市。

市人大代表陈志勇告诉记者,《总规》里提到要体现公园城市的特点,这也是成都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春节前夕来川视察工作发表重要讲话精神的体现。“《总规》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格局高远,是一个能够引领成都实现持续发展的规划,我们相信,这个规划的落地落实能够推动成都实现更高的发展。”

“高端、大气、上档次。”在听取了《总规》之后,市人大代表黄远用这三个词语概括了他的感受。“我认为规划里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提到成都要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我们的老百姓勾勒了一副美丽的蓝图,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更美更好的城市。”

“我最期待的就是龙泉山森林公园的建成!”市政协委员陈星海在接受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新一轮总规谋划在前,科学实施,将大大提升成都市民幸福感。“你想,以后出门,青山绿水为伴,最重要的是它对我们城市环境的调节,让我们个人的幸福指数和城市的幸福指数都大大提高了。”陈星海说。

谈到对于新一轮的城市总规的感受,市政协委员吴斌表示,新一轮总规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整体非常完善。“今天下午,我们听了对总规的说明和解读,我认为新一轮总规对于今后成都的城市功能来说,将有很大提升。”吴斌说。

(新闻来源: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记者:宋雅婷 高旭  2018年2月27日)


 

市政协委员赵锐:全面开展“普惠型”碳积分城市试点 以“积分可兑换消费券”推动绿色消费

 

成都市政协委员、学校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赵锐

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在市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赵锐看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共促绿色发展的舆论氛围已经初步形成。推动公众自愿减排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涉及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主流方向,更是推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沃土。

什么是碳积分?赵锐介绍,碳积分是公众通过购买二氧化碳配额的形式获取相应积分抵消碳足迹。其核心理念是将低碳行为以“碳积分”的形式量化并予以激励。“普惠型”碳积分则进一步明确了积分的受惠方式与受惠对象,即践行绿色消费、低碳出行的公众即可获得积分,并享受由积分所兑换的商品或优惠服务,从而促进低碳消费。他进一步分析,作为绿色消费制度设计和绿色金融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普惠型”碳积分不仅有利于推动绿色、生态成为生活消费的新航标,也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更有利于增加大城市的宜居程度,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城市文化。

为此,赵锐建议,成都全面开展“普惠型”碳积分城市试点,并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他建议,由环保部门牵头,组织在蓉高校专家和学者,设计出一套标准统一的碳积分量化准则,用于低碳行为的识别与界定、支撑碳积分的转化与记录。

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开发针对碳积分兑换和交易的最优激励机制,促进该体系的大众化普及应用,提高全民自愿参与低碳减排的环保意识。如建设集成的积分兑换、优惠赠券的一体化APP共享平台,构建广义的碳积分交易市场,即全面覆盖小微企业、社区和个人的节能减排行为。

此外,他还建议,推动国有市政服务企业互联互通,完善基础数据平台,包括公交、水、电、气的消费记录平台,实现积分兑换或消费,通过大数据的挖掘,有效鼓励和引导环境友好型行为,促进绿色发展。

(新闻来源:成都日报  记者:赵子君等  原标题:坚持生态优先发展  2018年2月28日)


 

成都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昨日,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3名委员作大会发言。

出席会议的大会执行主席有李仲彬、郝康理、刘仆、罗霞、杨建德、徐玖平、景民。罗霞主持会议。

 

大会执行主席、学校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教授  罗霞

中共成都市委副书记朱志宏,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瑞武受市委、市政府委托到会听取发言。

如何助力成都新经济发展?怎样发展“天府文化”?如何更好调动民企发展积极性?张颖聪委员代表民革成都市委会,彭小利委员代表民盟成都市委会,张迎春委员代表民建成都市委会,陈佑松委员代表民进成都市委会,翁智刚委员代表九三学社成都市委会,骆长文委员代表工商业联合会分别围绕助力区域金融高地建设、做亮“天府文化”、运用大数据完善成都自贸区信用体系、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建设、打造成都新经济产业生态圈、加强产权保护等提出真知灼见。

 

成都市政协委员、学校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赵锐 

聚焦民生热点难点,赵锐委员代表农工民主党成都市委会、刘长武委员代表致公党成都市委会、谢飞委员代表台盟成都市支部、郭强委员代表成都市总工会、陈了委员代表成都市台联分别就深化医疗改革、发展康养产业、提振发展社区教育、弘扬工匠精神、提升乡村民宿品质等提出对策建议。

高智纬委员、黄琛委员的发言则分别围绕助力成都新经济发展、构建一流双创生态圈等主题展开。

还有15位委员的发言以书面形式印发。

朱志宏充分肯定大家的发言,并代表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向大家的建言献策表示感谢。他说,相关部门要结合工作认真梳理研究,积极思考、学习采纳、认真回应、抓好落实。2018年是成都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市政协的开局之年。希望全市政协组织、政协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成都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市委中心大局,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为成都改革发展再立新功。希望各民主党派进一步增强履职能力,加强思想、组织、制度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把参政党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市委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和支持各级政协组织建设工作,努力为大家履职尽责拓宽渠道、创造条件,汇聚各方力量,共同为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应邀到会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建议。10位市民代表旁听会议。

(新闻来源:成都日报  记者:王琳黎  2018年2月26日)


作者:陈洪章     责任编辑:梁碧波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