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20日,第三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主题为“新时代一流工程教育建设:创新与行动”。本次峰会聚焦国际国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从传统工科专业升级与改造、新兴工科专业布局与建设多个方面展开研讨和交流。受主办方邀请,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冯晓云参与了高端访谈环节,学校承办了“工程专业认证与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分论坛。
在高端访谈环节,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冯晓云与重庆大学副校长廖瑞金、福建工程学院校长童昕、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务处处长胡吉明、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沈毅、上海交通大学副教务长吴静怡、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张红伟、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黄廷祝等8名专家发言。他们就新工科内涵建设、质量保障、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科竞赛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高端访谈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陆国栋教授主持。
在西南交通大学承办的“工程专业认证与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分论坛上,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志军,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乐清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夏庆霖,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张峰,汕头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包能胜,以及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原教务处副处长朱志武出席分论坛并做报告,本论坛由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崔凯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踊跃参加。
崔凯教授指出,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教育系统实施“奋进之笔”的进取之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先后召开,拉开了我国教育系统的新帷幕,这也是本次峰会召开的契机所在。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朱志武教授作了“以‘学’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改革与认证实践”的报告,分享了西南交通大学近几年如何顺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趋势,在“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教育理念指导下,依据审核评估、专业认证、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质量保障和专业认证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实践与取得的成效。
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志军教授以“成果导向的评估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的建设”为主题作报告。他表示,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是“成果导向”工程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和“持续改进”的基本前提。持续改进需建立两种机制,一是“校内循环”需要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评价机制,二是“课内循环”需要建立课程体系设置、课程质量评价和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评估机制。
华东理工大学乐清华教授在详细解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大核心理念和标准体系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专业如何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建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二是专业如何构建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内涵建设,强化教师的主体责任,把好课程教学的质量关;三是专业如何建立基于评价和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聚焦学生的学习成果,科学评价教学质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夏庆霖教授以地质类专业为例,探讨了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进程、特色、认证带来的改变和存在问题,以及专业认证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工程教育及新工科建设的发展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张峰教授详细介绍了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他介绍到:学校在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大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将人才培养目标聚焦在“国际化视野、创新实践能力和未来行业领军人才”三个维度,率先在大电类9个专业成功实现了“大类招生,平台培养,特色发展”符合新工科要求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新体系。
汕头大学包能胜教授以学校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首先阐述专业认证建立结果导向的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目标,以及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这些学生、如何知道培养的成效。其次论述了基于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及其对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此外,还介绍了该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的科学性、设计课程体系的合理性以及教师培养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规范性等的实践与思考。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也指出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再加上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高铁走出去”等国家战略,以及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18个正式成员国,高等工程教育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工程专业认证与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深度理解、实践探索,有利于促进专业建设的积淀和创新,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迈向纵深,全面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提质增效,从而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正如崔凯教授在分论坛结束时所说,新形势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