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学部“轨道交通工程”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成都望江宾馆召开,轨道交通领域10位顶尖专家围绕“高速铁路工程科学与技术”“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磁悬浮交通技术发展”三个主题作了精彩报告,探讨了轨道交通领域前沿科学技术,评述了近期轨道交通领域科技发展并作前瞻预测,奉上了一场学术的饕餮盛宴。
据悉,本次论坛是中科院举办的轨道交通领域最高级别的学术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承办,西南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杂志社协办。论坛的举办旨在深入梳理现代轨道交通工程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方向和核心科学与技术问题,结合国家轨道交通行业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剖析现代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并重点结合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安全保障体系的不足,理清与我国现代轨道交通工程安全密切相关的前沿科技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和凝练重点研究方向,从而促进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莅临论坛并主持相关报告环节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有:大连理工大学程耿东院士、国防科技大学于起峰院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赖远明院士;清华大学雒建斌院士。出席论坛的还有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顺洪、副校长周仲荣出席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担任本次论坛执行主席。
上午8点半,论坛开幕式举行。王顺洪书记代表论坛协办方向与会领导、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他介绍,西南交大构建了目前轨道交通领域中世界上最完备、最先进的科研平台集群和最核心、最完整的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创造了以“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等为代表的技术成果转化创新体系。他表示,本届论坛的举行,必将有力增进轨道交通领域专家和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轨道交通工程前沿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探索注入新的动力,对轨道交通发展前瞻和战略愿景达成深入共识。西南交大诚愿与同行一道,加强交流合作、砥砺学术思想、引领科技进步,共同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论坛中,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陈湘生院士作了题为《轨道交通—土地资源—城市空间—居民需求之协同——兼论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报告。介绍了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18年来在三个方面的探索,即: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城市土地立体空间高效利用;通过关键装备国产化带动中国制造;建设和运营环节自身降造节能减排,使运维管理安全高效,降低全寿命周期的成本。以此探索,他们基本构建了“建效能最大化的城市轨道交通”理念。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梁建英作了题为《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系统研制》的报告。梁建英着重介绍了他们的“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系统”。她表示后续将全力推进试验线集成及示范运用考核工作,力争实现时速600公里商业运营。同时,她也谈道,西南交大掌握的高温超导磁浮技术应受到持续关注。
浙江大学陈云敏院士作了题为《高速铁路路基动力学进展》的报告。陈云敏院士总结了国内外对高速铁路路基动力学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动力响应的理论分析模型、路基内部动应力分布特征和随着列车运行速度提高的放大效应、列车运行引起路基循环累积沉降分析方法及控制和修复技术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对高速铁路路基动力学发展的展望。
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轨道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常振臣作了题为《时速400公里高速动车组研制》的报告。他介绍了“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研发与技术创新”项目。他指出,该项目以安全、高速、舒适、智能、节能、环保、互联互通为顶层目标设计技术方案,系统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应用示范的全链条设计,依托时速400公里高速动车组样车研制,将全面提升我国高速客运装备的安全、效能、绿色、体系化和国际化水平。
同济大学周顺华教授作了题为《地下工程穿越高速铁路的关键技术》的报告。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地铁道路管廊等地下工程需要下穿高铁。周顺华报告了他们在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智能施工设施的研制三个方面为下穿高速铁路关键技术做出的突破,并以近年来我国运用这些关键技术在下穿高铁施工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和收获的国际工程记录为例,证明了该项技术的重要性。
我校翟婉明院士作了题为《新能源空铁:一种有前景的轨道交通制式》的报告。新能源空铁总设计师翟婉明指出,新能源空铁是我国大城市实现地下、地面、空中立体化交通,缓解城市和旅游景区交通拥堵问题的一种创新解决方案。他着重介绍了新能源空铁交通特色、研发进程、技术创新的情况,并作了发展前景的展望。他谈道,四川、贵州等地均在推进新能源空铁项目,东南亚多个国家也对系能源空铁产生了极大兴趣。
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朱颖设计大师作了题为《莫斯科—喀山高速铁路设计关键技术》的报告。朱颖在简要分析了“莫喀”高铁的三大挑战——高速、高寒、客货混运后,从线路参数研究、轨道、桥梁、路基、列车及列车维护和车站六个方面说明了铁路设计要点。他谈道,中铁二院与西南交通大学进行了深入的科研合作,在实施过程中采用自主创新的Ⅲ型无砟轨道,在促进中国标准“走出去”上做出了巨大努力。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副总工程师、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徐恭义作了题为《我国两座在建超级悬索桥工程技术特点》的报告。徐恭义对武汉杨泗港大桥和镇江五峰山大桥两座超级悬索桥修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进行了详细阐述,进而具体介绍了建造悬索桥的必要性与其主要优点,展示了我国关于悬索桥的最新科技成果。徐恭义还强调,悬索桥的修建还需要大量实践,需要更多科学研究与经验支持。
我校高仕斌教授作了题为《高速铁路弓网系统运营安全保障成套技术与装备》的报告。高仕斌指出,面对我国庞大的铁路系统与客流量,实时掌控弓网运营安全情况非常重要。对此,他从受流性能演变规律与服役状态的准确表征、对高铁系统进行实时对的监测监控与诊断评估、检—诊—修成套装备研制与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三个方面展开了成果阐述。他表示,该成果在我国高铁安全运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南大学曾志平教授代余志武教授作了题为《混凝土随机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在铁路工程结构中的应用》的报告。开展铁路工程结构经时性能研究对于保障列车行车安全极为重要,也因此,余志武教授团队开始了混凝土随机损伤结构模型的研究。曾志平指出,课题组开展重载铁路桥梁与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疲劳性能劣化全过程数值分析,分析结果证明了他们所提出的凝土疲劳随机损伤本构模型应用于铁路工程结构疲劳劣化数值分析的可行性。
(陈姝君 左一寒 邹厦麟 罗湘颖 李欣悦 梁颖琪 徐上上 摄影:鞠红伟 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