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西南交通大学举行2018轨道交通前沿技术发展论坛

来源:新闻中心记者团 日期:2018/12/17 15:05:43 点击数:

中国轨道交通迈出了自主创新的新步伐,向着轨道交通智能化的目标奋进,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世界轨道交通建设发展提供中国方案。12月16日,2018轨道交通前沿技术发展论坛在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与会代表就中国铁道技术发展、智能背景下轨道交通的创新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JHW_5230.jpg

论坛由西南交通大学主办,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南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上海研究院承办。中国铁道学会、《人民铁道》报社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指导和支持。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何华武,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福海,《人民铁道》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汪铭,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孙树礼,华为中国区交通系统部总裁路海空,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教授级高工汤友富,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徐飞。以及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

JHW_5222.jpg

论坛开幕式和主旨报告部分由校党委副书记桂富强主持。

JHW_5243.jpg

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福海代表铁道学会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了敬意,指出学会的宗旨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完成“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历史使命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马福海肯定了西南交通大学对于规范交通发展和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杰出贡献,他提出,进一步攻克技术难关、创新铁道技术是西南交通大学的职责所在,要助力建设安全可靠、绿色环保、中国标准的智能铁路体系。马福海指出。此论坛是围绕解决目前轨道交通技术的痛点和难点而举办的,此目的与学会的目的相吻合。

JHW_5265.jpg

徐飞校长作了题为《洞悉前沿,勇攀高峰》的讲话。徐飞指出,轨道交通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也是新时代新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更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铁路特色办学优势,瞄准世界铁路科技前沿,大力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为中国的轨道交通工程的进步作出贡献,西南交大义不容辞。徐飞认为,大家必须要有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睡不着的紧迫感,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加快构建新时代科技创新体系,潜心钻研、勇于突破。他表示,本次论坛旨在有力增进轨道交通领域专家和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轨道交通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战略达成深入共识,为轨道交通领域理论和技术创新注入新的动力。徐飞校长诚挚地说道,“西南交通大学诚愿与各位同行一道,砥砺学术思想、引领科技进步,共同支撑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服务交通强国、川藏铁路和‘一带一路’建设,为交通天下、谐和万邦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JHW_5319.jpg

《人民铁道》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汪铭指出,能够记录中国铁道的发展,是媒体人的幸运和光荣,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汇集智慧与技术,推进铁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汪铭表示,《人民铁道》是我国铁路系统唯一权威报纸、主流媒体,自创办以来,作为铁道党组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机关报,承担着铁路行业新闻宣、舆论引导、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近年来致力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协同发展,打造“1+18”平台,在铁路新闻领域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

汪铭13_副本.jpg

华为中国区交通系统部总裁路海空在致辞中明确表示,华为交通系统部会为铁路建设提供基础通信技术支持,全力支持中国铁路的发展,致力于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路海空真挚地期待中国成为交通强国以及各方面的强国,使华为能够依靠祖国的强大走得更远更稳。“我们不会辜负时代慷慨赋予我们的及时性机遇,为构建万物智能的世界,一往无前。”

JHW_5419.jpg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何华武进行了大会主旨报告。分中国高铁发展成就辉煌与未来高铁发展技术前沿两方面进行了阐述。他从路网规模、运输生产、移动设备、社会贡献、成果分享等方面展示了当前中国高铁发展的成就。谈及未来高铁发展技术前沿,他又从智能高铁和低真空管(隧)道磁浮交通系统两方面进行说明。智能高铁方面,我国智能铁路规划总体框架划分为智能感知层、智能传输层、数据资源层、智能应用层、智能决策层五个层次。系统基本构成为“一个平台,九大系统”。国内低真空管(隧)道磁浮交通系统处入开创性研究阶段,其中低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在西南交大做了开创性研究工作。

JHW_5580.jpg

主题报告阶段由副校长何川主持。

JHW_5615.jpg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孙树礼进行了题为《数字化技术支撑智能铁路建设》报告。他指出,铁路数字化技术基础性创新技术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投入下,推进数字化技术效果显著。地理信息模型率先实现三维数字化;工程设计迈向三维协同数字化;基于数字化积极研究工程建设技术智能化;基于数字化努力探索运营维护技术智能化。为工程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发展奠定了数学化基础,智能化技术在工程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保证铁路的安全性。孙树礼对智能铁路建设提出了建议:我国铁路应以数字化为基础,持续加大科技攻关,要深刻理解“智能铁路”的内涵,着眼长远,立足当前。

JHW_5620.jpg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罗庆中作了《我国铁路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的主题报告。他分析了我国铁路的发展现状,指出铁路发展有很大进步,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他表示,铁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中有骨干和重要支撑作用。他明确指出,优化基础设施、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服务水平、推动绿色智能化、提高安全水平、加强运营管理、提升国际影响力是现阶段的重点任务。他建议,我国铁路应建立适应一体化交通的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化解和防范铁路债务风险的体制机制,建立铁路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完善铁路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引领世界铁路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电部处长莫志松进行了《智能高铁信号系统技术运用》的主题报告。智能高铁通过运用智能轨道交通领域广泛研究应用的关键技术,实现调度指挥智能化、列车控制自动化、运维监控现代化。智能高铁信号系统技术应用于多个CTC系统、电务大数据平台和监测检测。工电部也进行了列控联锁一体化、CTCS-4D列控系统关键技术、列控系统仿真测试、第三方工程安全评估等信号新技术研发。

JHW_5651.jpg

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伍军进行了《智能建造的思考及应用》的主题报告。他“以历史为主轴,看技术的发展”为引,从“人力到机械力”的第一次解放到“信息化、智能化对人脑的解放”的第二次解放为例,阐述了智能建造的现状:传统的机械化发展已“春色满园”,信息化“数枝红杏出墙来”,智能化“小荷才露尖尖角”。谈及对信息和智能的认知,他分析了建筑信息系统(BIS)的三种模式,并指出这些模式的信息可以将工程客观世界与建筑信息世界(BIW)相关联。

JHW_5697.jpg

华为EBG行业解决方案部副总裁袁希林通过《新技术驱动铁路智能化构建铁路“大脑”+“神经”》的主题报告,介绍了智能化交通在铁路方面的应用。目前,全球主流铁路企业进行了智能化的规划和探索,构建铁路智慧的“大脑”与“神经”系统,助力铁路智能化转型。其一,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促进“城轨云”的全面建设,建立“人便于行、物畅其能”的交通“大脑”——智慧交通一体化管控平台,实现动车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其二,通过数字化和铁路互联网,实现智能运维和效益提升,构成铁路“神经”——全面感知、泛在联接,实现铁路“万物互联”。

JHW_5715.jpg

下午,第一个专题报告环节由《人民铁道》报社总编辑毕锋主持。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朱庆作了题为《全空间增强现实可视化引擎——数字孪生川藏铁路》的专题报告。他指出,川藏铁路面临海拔高、频发的山地灾害、强烈的板块活动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等超级工程挑战,数字孪生川藏铁路是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的,典型的信息物理系统,将保证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中孪生铁路全生命周期的精准运作、融合协同。

JHW_5765.jpg

视频图像信息智能分析与共享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轮值副主任、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信息技术研发一部副主任栗红梅作了《信息安全》专题报告。她提到,视频监控在轨道交通领域有广泛应用,对铁路、桥梁 、隧道等运输、生产工作有治理和防范作用。GB35114标准规范了密码应用细节,这些密码支撑视频信息安全,完善视频监控密码体系,从前端、平台、终端三个模块,保证了视频监控系统服务的采集运输和存储的安全性。

JHW_5796.jpg

以《智能铁路工程示范》为主题的主题论坛A环节,由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林仲洪主持。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原副主任兼总工程师、铁路BIM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盛黎明;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友富;中铁十七局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王月幸;铁二局总工程师王勇;大桥局副总工程师兼沪通长江大桥指挥部总工程师李军堂六位专家对智能铁路工程示范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林仲洪首先阐述了自己对智能铁路建设的观点与体会:中国在铁路方面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智能铁路作为一项前沿创新技术,对中国下一步建设科技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有着重要意义。盛黎明、汤友富都结合各自优势,分别对智能铁路工程建设管理的发展和工程信息化应用平台的建立进行了简短而深入的阐述。王月幸通过介绍重庆沙坪坝铁路综合枢纽项目,指出运营技术在工程前期策划上的重要意义与应用的主要方面。王勇介绍了铁路40米箱梁标准化与梁厂智能化建设,他认为我国目前的智能化水平与预期仍有差距,还需不同专业行业与组织一同努力。

JHW_5912.jpg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郝莉主持第二次专题报告环节。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方旭明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智能高铁移动通信架构及关键技术探讨》的专题报告。方旭明对未来高铁移动通信系统创新性网络架构、未来高铁移动通信系统创新性移动性管理和系统资源智能化管理系统、未来高铁移动通信与入侵检测一体化设计做了阐述。对未来高铁智能移动通信系统研究方向,他指出,通信系统应构建新的业务模型和网络构架,实现高时效性、高可靠性。

方旭明(1).JPG

华为营销与解决方案部副总裁李晋波作了《铁路信息化建设突破、创新》的专题报告。铁路路网和运量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信息化手段保障安全,应通过新技术融合打造铁路信息化基石。他从感知、网络、数据、智能四个方面,阐述了铁路信息化建设的突破与创新。

专题报告2李晋波(1).JPG

 

本次论坛B主题为《智能车站技术创新与应用》,论坛的嘉宾有: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运输管理部主任蒋学斌,中国铁路总公司鉴定中心客站与建筑咨询部处长李京,中关村轨道交通视频与安全产业技术联盟名誉理事长、原铁道部运输局通信处铁路专用通信业务主管田裳,西南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李天瑞、华为EBG中国铁路行业总工程师王通。论坛由西南交通大学上海研究院副院长童红霞主持。蒋学斌表示,京沪高铁通过实施全线客服系统平台升级改造,全线视频䃼强实现高清可夜视全覆盖,标识系统全面优化,大型车站建设智能导航系统、站台端部防侵入系统和运输指挥中心等重大举措,为高铁车站的智能化、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大大提升了旅客的出行体验和获得感。李京阐述了有关研究成果,以大数据能感知旅客行为的相关事例,强调了大数据对于智能车站服务的重要性。田裳介绍了视频与安全产业联盟在智能高铁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强调了标准化的重要性,对智能车站的视频和图像识别进行相关解说,她提议,大家一起协同视频与安全产业技术联盟做好智能车站相关标准工作,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尽快落地。王通指出,华为聚焦我国智能车站的建设,基于智能铁路的“大脑”和“神经”的理念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聚合和使能合作伙伴,提供智能车站建设所需要的全方位能力,共同构建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李天瑞分享了研究院关于智能车站的相关工作,并简要阐述了我校智能研究院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JHW_6234.jpg


信息员:刘小泽     作者:邹奉黎 秦兴欢 张婧 张浩男 王笑颜 尤丽琴 摄影:鞠红伟 代欢 崔文博     责任编辑:陈姝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