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西南交通大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党政工作例会在犀浦校区图书馆二号报告厅召开。全体在校校领导,校学术委员会全体成员,全校各单位党政中层正职领导干部,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生院、文科建设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战略与学科处、教务处全体副职领导,各教学科研单位分管教学工作、学科建设工作的副院长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徐飞主持。

会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受邀来校作题为“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与双一流建设”的报告。李志民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点建设进程为切入点,回顾历届全国教育大会,介绍了“双一流”建设近年的政策。其中,他强调“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李志民从三种建设思路、“双一流”政策目标、建设任务深入介绍了关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他以世界大学的多种排行榜为引,详细阐述了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分析基础。他谈道,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这也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以论文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导致了大量的论文模仿与重复,互联网和新技术可以促进评价更为科学。李志民强调“双一流”建设需要教师一岗双责,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有大楼与大师。

就李志民的报告内容,徐飞校长谈了3点感想。第一,中国已经成长为一个国际性的大国,我们所处的坐标与标尺都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做科研的格局一定要大、视野一定要宽。建设“双一流”,必须瞄准目标,定高标准。第二,论文不过是科研工作的副产品,教师们一定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逻辑,重视榜单,却不要被其绑架,多一份从容,多一份淡定。第三,当下的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大学,我们一定要敢于胜利。

随后,副校长姚发明对《西南交通大学教学科研单位目标任务考核办法(修订)》(以下简称《办法》)的有关情况进行通报。简要介绍文件修订背景后,他从总则、目标任务与管理、考核指标体系、考核组织实施、考核结果运用、附则多方面阐述了文件的主要内容。据介绍,为落实相关会议精神,激发办学活力,推动学校发展,此次《办法》规定的考核将以绩效为导向,同时分类管理,精准考核。对于修改的《办法》内容,姚发明强调各单位教学科研单位可以从有利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结合自身实际的补充指标及目标任务,学校将会针对不同类型的单位确定不同指标体系,实现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一院一策”。

会议最后,徐飞校长讲话,强调了四点内容。第一,以“双一流”为牵总,以学科建设为纲,纲举目张。通过学科带动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包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第二,做好“智能+”这篇大文章,纵深推进学校的“数字化”战略,拥抱人工智能。在ABC时代(AI+Bigdata+Cloud,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以实现弯道超车。第三,提前谋划“十四五”计划,同时,高质量完成“十三五”任务尤其是关键绩效指标(KPI)。第四,加强科研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洞见未来,才能赢得当下。科研院、战略学科处和各学院要面向未来,注意研判和梳理未来5~1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超前布局和培育战略性新兴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