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科研育人】土木学院廖海黎团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风工程科研团队

来源:土木工程学院 日期:2019/06/20 11:58:13 点击数: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廖海黎教授科研团队主持的“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抗风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荣获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廖教授作为获奖人代表参加了大会。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土木工程学院李明水教授、李永乐教授、郑史雄教授、马存明副教授、王骑副教授也一并获奖。

廖教授团队在立项之初,就对我国在相应技术和应用领域的大背景做了调查。据了解,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对缆索承重桥梁有着大量的需求。我国西部地区深切峡谷遍布,中东部地区大江大河横贯,东南沿海地区海湾海峡宽阔,所以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通常是首选乃至唯一可选桥型。同时,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作为现代公路和铁路交通的控制节点,在公路和铁路工程应用领域内的需求极其强劲;我国也是世界上遭受风灾影响最严重的三个国家之一,约1/3的国土面积属强风区,而且约2/3的大跨桥梁位于强风区,故自然风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巨大;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的风致灾变研究背景复杂,包括桥梁工程、风洞试验技术、结构动力学、气象学、钝体空气动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等学科与技术背景;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抗风研究中存在着一些技术瓶颈,如:风洞尺寸小、试验能力不足,抗风设计及分析理论欠完善、误差大,风振控制手段有限、缺乏通用性等。

 

据悉,就国内外类似研究来说,廖教授团队总结的三个高水平创新点基本是处于领先水平。一是自主研制了世界最大、性能先进的边界层风洞,研发了成套桥梁风洞试验技术和设备,为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抗风研究提供了关键技术装备。二是建立了高精度桥梁气动力模型和风振分析方法,发展和完善了桥梁抗风设计理论。包括建立了考虑跨向相关性的桥梁涡激力数学模型及三维涡振分析方法;改进了三维气动导纳模型,建立了考虑气动力跨向相关性的三维抖振分析方法;提出了非线性自激气动力数学模型,建立了桥梁非线性颤振分析方法。三是建立了大跨缆索承重桥梁主梁气动外形设计准则,提出了系统性的风振气动控制技术。

到目前为止,该项目成果为我国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建设技术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成果已在84座大跨度缆索承重梁桥中直接应用,其中包括世界十大悬索桥中的5座、世界十大斜拉桥中的4座。

此次获奖不仅充分展示了西南交通大学在桥梁风工程方向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国际影响力,而且是积极响应土木工程学院关于“科研育人”工作安排的具体体现。

在“科研育人”思想的指导下,获奖团队始终坚持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行为准则,将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体现到科学研究全过程各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科研始终;以建立科研育人导向机制与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健全科研团队评价制度,构建学术诚信体系为实现途径;以学校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平台,瞄准研究方向,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做到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并重。齐心协力,劈荆斩棘,持之以恒,取得丰富科研成果。

信息员:黄雪娇     作者:蒋频、蒋新政     责任编辑:陈丝丝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