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2019共创未来-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成都分区赛” 在我校成功举办

来源:工训中心、新闻中心 日期:2019/06/18 09:44:34 点击数:

2019年6月14-16日,48小时的创客马拉松比赛——2019“共创未来”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成都分区赛在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火热进行。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冯晓云、成都市教育局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周荣及教师彭浩、神州高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鹏、深圳市倍蓝科技有限公司CEO张宇奇、国家级众客空间—成都创客坊创始人张明、成都魅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鞠大龙及其总经理骆晓祥、贵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创客教育基地联盟常务理事管琪明等人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刘英姿、何亚昕主持。

2019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由教育部主办,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清华大学、谷歌公司和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承办。自2014年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届,大赛以“共创未来”为主题,倡导参赛者关注社区、教育、环保、健康、能源、交通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结合创新理念和前沿科技,打造具有社会和产业价值的全新作品。大赛分设中国和美国两个赛区,其中中国赛区有包括北京、成都、南京、上海等13个分赛区。成都分赛区选拔赛自2014年开始,在成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我校与成都市教育局共同承办。2019年成都分区赛由神州高铁、西南地区金工研究会、成都创客坊和太尔时代等企业协办,我校工程训练中心承担了大赛的各项组织工作。

开幕仪式上,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冯晓云进行致辞。她首先对各界领导、专家以及创客们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双创金融指数中的成都。她提到,成都的双创金融发展综合排名全国第五、综合实力的增长排名全国第一,正是凭借双创的力量,成都才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随后她提到,在各方的支持下,西南交通大学创客中心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中美创客大赛,一大批优秀的青年脱颖而出,西南交大也因此收获了诸多美誉。“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她表示,人文交流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而接下来为时48小时的比赛,将迎来一大波的创意碰撞、思想交流,设计与市场携手、科技与人文相拥,天马行空的创新将在此落地生根。“这场创客盛宴不仅是西南交大的,也是西南地区的,更是中国的。”冯晓云说道。

冯晓云、周荣、李鹏、张宇奇以及管琪明上台通过人体识别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启动仪式,正式开启了本次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成都赛区的赛程。管琪明作为评委代表宣读大赛的评选规则,西南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李柏林宣读大赛的安全注意事项。

本次比赛收到来自西南、西北高校、社会企业等机构的70多个团队,近300名创客的报名。经过筛选,45支符合比赛主题的创客团队来到比赛现场,经过两天两夜的激烈角逐,完成了作品的创造、制作过程。经过专家团队的严格评审,“糖尿病足保护鞋具”,“脊柱侧弯矫正支具”、“孕妇顺畅呼吸辅助仪”,“照片里的声音”和“基于跨海桥墩的双向波流能发电、消波、防撞一体化装置”等5支团队出线,7月,他们将代表成都分赛区前往北京,与来自国内外分赛区的出线队伍进行思想碰撞、人文对话和项目PK。在48小时马拉松式不间断的创作之后,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成都赛区迎来了闭幕。本次比赛使得创客对社区、环保、健康、能源、交通、可持续发展领域有了更多的创新理念,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闭幕式上,评审专家代表骆德渊教授提到了三点感想。第一,大赛的作品覆盖面很广,创意亮点很多。有的项目极具开创性,甚至可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第二,结合面很广,是一场跨界的创新盛宴。第三,团队协作能力强,从每一个项目都可以看出其中的团队精神。他提到,国内创客大赛的举办,非常切合高等教育的“四新”的改革方向,也必将推动创客教育的蓬勃发展。

在颁奖环节中,依次颁发了“最佳应用前景奖”“最佳技术奖”“最佳创意奖”“最佳设计奖”奖项,“最佳人气奖”将通过网络评选得出。接着又依次颁发了三等奖,二等奖以及一等奖,其中“福禄寿喜财”团队的“照片里的声音”、“顺畅呼吸”团队的“孕妇呼吸辅助仪”等五个团队的项目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冯晓云教授出席了闭幕式,并致辞。冯晓云对成都市政府和协办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参与表示由衷的感谢,也祝贺即将代表成都前往北京参赛的五支团队能取得优异成绩。冯晓云为创客们的创造精神点赞:“在我们成都分赛区这个展示创意、创新和创造的舞台上,乘科技之长风,破创新之浪,绽放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她鼓励青年们:“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使命,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愿我们的青年创客,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中增长智慧才干,在创业中实现中国梦,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信息员:吴卫伟     作者:吴卫伟、谢敏、郎佩冉、张枭     责任编辑:陈丝丝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