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全国“苏区精神与老区振兴”学术研讨会在西南交通大学成功召开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19/07/05 15:27:30 点击数:

为进一步挖掘苏区精神内涵,充分发挥苏区精神的新时代价值,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之际,由西南交通大学、陕西理工大学、《苏区研究》编辑部、西华师范大学川陕革命根据地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全国“苏区精神与老区振兴”学术研讨会,于6月21日-23日在西南交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

6月22日上午,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及全国高校、党校、党史、社科院系统及其他行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90余人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开幕式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伯海教授主持。

受校党委书记王顺洪委托,校党委原副书记何云庵致欢迎辞。何云庵简要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对来自全国的领导、专家学者表示了诚挚的欢迎。

江西省社科联副主席汤水清在致辞中指出,苏区精神是各苏区革命斗争共有的精神形态,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血脉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积淀,也是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社科联副主席江红英致辞。她从四川苏区和四川老区的角度指出,四川为苏区精神凝练作出了巨大贡献。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教授做主题报告。李忠杰认为,首先要全面认识苏区的历史地位。二是要科学认识并深化苏区精神研究。三是要加大帮扶老区、苏区的发展步伐。党中央很注重老区、苏区的发展,全国范围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抓好用好,促进老区、苏区不断发展。

与会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苏区精神与老区振兴提出了深刻见解。专家发言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占祥教授主持。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李蓉研究员提出要进一步厘清苏区精神与根据地、苏区精神与苏维埃运动、苏区精神与其它革命精神、苏区精神与红色传承、苏区精神与苏区史、老区振兴与民族振兴的关系。

赣南师范大学邱小云教授认为,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坐标,苏区精神体现了建政精神,红船精神体现了建党精神,要加强对比研究,分析比较他们之间的联系、共性和个性。

江西省社科联《苏区研究》何友良研究员从川陕苏区的领导群体、鄂豫皖的制度框架和斗争经验、红四方面军的宣传、密切联系群众、川陕地区原有基础、苏区精神等方面分析川陕苏区快速发展的原因,认为苏区精神是川陕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撑。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李健教授对川陕苏区的历史贡献做了多方面的阐述,并提出,应该以中共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的结束为标志来界定革命根据地存在的时间范围,从而认为川陕苏区结束的时间应该以1935年7月结束川陕省委和川陕省苏维埃为标志的新观点。

何云庵教授做了《使命的传承与弘扬》的发言,分析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继承弘扬之间的关系;讲述了自己对努力做好革命精神研究的几点思考;西南交通大学抗震救灾精神研究团队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研究。

龙岩学院中央苏区研究院张雪英教授作题为《红色农信,闽西诞生》的发言。他指出,闽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1929年秋,闽西红色区域内的永定、上杭等县部分区乡,建立了一批党和苏维埃政府直接领导下的全国最早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红色农信”的诞生为发展根据地经济,打破敌人的“围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西南交通大学冉绵惠教授做了关于“三红”人员资料发现的发言。她指出,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由县一级民政部门开展了“三红”人员身份认定工作,形成数量巨大的档案材料。对这一“边缘”群体及其亲身经历的研究,将有效拓展党史研究视野;对该群体档案的合理运用,将是转变党史人物认知态度的新尝试。

在闭幕式上,“苏区历史组”和“老区振兴发展组”分别进行了讨论总结发言。

据悉,会议共收到来自全国12个省及直辖市百余名专家、学者和党史工作者的论文,本次会议最终收录70篇参会论文,集中研究对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建立苏区的背景与革命实践历程进行梳理与研究,对苏区精神的内涵、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对苏区精神、红色文化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员:侯倩     作者:廖洪兰 李茂     责任编辑:侯倩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