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人才强校主战略系列访谈】徐伯初:尊重人才 科学选才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14/01/02 11:20:00 点击数:

 

无论是对于一所学校、企业,还是国家来讲,人才队伍的建设都相当重要。一所好的学校需要一帮精英分子,在学科领域、学术氛围、学术能力方面,形成学科的主干力量,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五四以后中国高校出现过一批精英人物,他们充满理想,有着坚定的目标,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往往会因为物质的丰富,而漠视精神的作用。重技轻艺、重功利缺理想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教育方面,我们如何使学生充满理想,引导他们对国家未来发展道路进行正确、健康的思考,是教育当前的任务。

人才不是一句空话。什么是人才?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标准?如何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都需要在管理过程中具体落实。只要人品好、能力强、能为社会服务都是好人才。在面对海外人才与国内人才的认识上,不应强调“洋”“土”之分。对于人才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所谓人才,我认为是德才兼备的人。

对人才的态度不能是一种利益驱动,而是要发自内心的尊重。以我在奥地利的学习经历为例,通过几年努力,我拿到了维也纳国立应用美术大学优秀毕业设计奖,这对于学校是一项荣誉,奥地利邀请我作为艺术家长期居留,这表达了这个小小国家对人才的重视。奥地利这个小小国家,人才辈出,对世界文化、经济、政治都有影响力,社会稳定、经济发达,与它尊重人才不无关系。尊重人才,才能留住人才,服务社会,一个国家的强弱是与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密切相关的。

人才需要培养,需要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的配合、政策的扶持、加大投入的力度。特别是对青年教师,一方面要对其进行理想教育;二是要在培养过程中给予具体帮助,譬如经济上予以保障、提供适度的学术空间、提供出国进修学术交流等机会,这些都需要通过政策支持来落到实处。此外,还需制定人才评价体系、检验标准,这实际上也是人才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自我承诺”。

西南交大的人文社会学科虽年轻,但是富有活力。在我们这所以工科为主的学校中,文科的发展确实需要学校高层、相关部门的扶持和帮助。在学校综合发展的道路上,文科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发挥作用?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以为,文科首先应做强专业,这是立身之本;其次,应释放人文情怀,用人文思想影响工科,寻找与工程技术、自然科学教育的结合点。在工科环境中的文科,要用柔软的方式,用人文精神滋养学生情怀,让学生去思考专业之外的哲学命题。学校各学科之间,应相互包容、相互提携。

艺术教育很特殊,它以实践教育为主体,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而博士通常擅长理论研究,却不一定能指导学生的实践。在国外,Mag.Art(艺术硕士)就是艺术领域的最高学位。因此,对于艺术专业人才的政策不能“一刀切”,不能单一地以学历论人才,这需要与学校相关部门讨论,针对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另一方面,艺术专业的师资非常匮乏。我们曾考虑过引进一些高水平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但实际情况是,国内设置了艺术专业博士点的院校很少,像中央美院这样的学校每年培养的博士也就几个,他们的再就业选择也会考虑地域、学校综合实力等因素。另外,建议在行业里选择艺术精英进入院校教学,我们需要采取更开放、更灵活的体制,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进入学校担当育人工作。我们做过一些探索,比如室内设计专业,在川内的高校里,西南交大是第一个把校外的优秀设计师请到学校来做研究生的第二导师(实践导师),起到良好的效果。但其中也不乏问题:专项经费从何而来?人事体制是否认可?这样的管理机制如何放在学校的平台上?不能仅凭私人感情来推动和执行,需在学校层面形成体制。


个人简介:

   徐伯初,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轨道交通工具设计、雕塑、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责任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