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经典悦读】廖军:少者永怀——再读《论语》有感

来源:校团委 日期:2014/03/21 08:33:00 点击数:
 
 

正月十六日,按传统正是人们出门踏青之时。在雒城这个历史文化故地,一早除了街道商家开业的鞭炮声,便是熙熙攘攘、华服盛装的人群欢声笑语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去——房湖。房湖本是唐代名相房琯府邸,现已为广汉名俗节庆日“保保节”的集聚圣地。在房湖,还有一处古迹,那便是祭祀孔圣人的文庙。一边是湖边象征十二生肖的十二棵古树旁人山人海的“拉保保”,一边是正对湖心蔚然庄严的棂星门后香客寥寥的祭孔祈祝。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的志向,难道就是这副光景?时隔多年,再读《论语》,在甲午新春雒城文庙前,心中不禁喟叹万分。

少时就熟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讲的是我们要如何学习。在《论语》里,孔子作为一代先师圣人对教育的述作甚多,后人也从中获益颇多。他强调学习重要,如“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他弟子三千而有教无类,如“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山川之神也爱哪怕是耕牛的漂亮的牛犊做祭祀牺牲,以此作比表达对父亲是贱民而“可使南面”的冉雍的肯定和喜爱;他教育德行为首的复圣颜回,也教导性鄙好勇的卞之野人子路;他强调教育要注意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同一问题“闻斯行诸?”,孔子却做完全相反的答复,公西华问为什么,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如此等等。再读《论语》,除对孔子教育理念有更直观的理解外,我更关注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孔子对仁的理解和践行,以及他坚守仁道绝不臣服的伟大精神。

《论语》中大约有一百多处谈到仁。比较集中的阐述在《里仁》、《颜渊》、《宪问》、《卫灵公》等篇中。在孔子的对仁和仁者的述作中,有专门定义的,如《颜渊》篇中,颜回、冉雍、司马牛、樊迟分别向孔子请教何为仁,曰“克已复礼”、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曰 “为之难”、“其言也讱”。樊迟多次问仁,在《颜渊》篇中子曰:“爱人。”在《子路》篇中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在《雍也》篇中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张也问仁于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即“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此外绝大部分对仁的述作都是含蓄的、婉转的。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论语·雍也》)等等。

从孔子口中,对仁的含义可以约莫看到两条主线,一是个人修养与自我锤炼,体现为一种高尚的境界的追求,如上述“克已复礼”、“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等;一是对民众和他人的关爱,体现为一种民为本、泛爱众的大爱,如上述“泛爱众”、“爱人”等。前者为古今所熟稔,后者则正是孔子周游列国而无善终的重要原因。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周天子羸弱而诸侯并起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是奴隶社会逐渐崩塌、封建社会逐渐兴起的时期。这一时期,孔子对仁的理解和坚守,定是不见容于当世各国当权者的。《左传》中曾记述季康子为了合理征收百姓税赋,希望征得时为大夫的孔子的认同,就派孔子的叛徒冉有拜问孔子,孔子回答“丘不识也!” 之后一言不发生气地看着冉有。在《卫灵公》篇中,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进一步强调了对老百姓需要仁德,且甚过水火。在《颜渊》篇中,强调“使民如承大祭”,要谨慎、仁德地役使百姓。凡此种种,都为孔子打上了反对横征暴敛、亲民爱民、藏富于民的光辉标签。在那个剥削制度为基础的社会里,孔子作为礼教卫道者,定不会有像马克思那般具有无产阶级世界观,但能有此悲天悯人的大情怀,且矢志不渝、坚守一生,以至不为列国统治者所容,过着颠沛流离甚至一度于陈蔡绝粮、“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的穷困生活,实在令人感佩不已!

说到孔子的矢志不渝,在那个贵族分封统治之初,统治者不顾百姓疾苦而横征暴敛、尽享礼乐腐朽的时代,为坚守仁道,几与当权分庭抗礼,不因富贵而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是怎样一种人生境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认为“孔子为政必霸”的齐国,为将孔子挤出鲁国,就对鲁国君臣施了美人计,“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鲁国君臣中招,“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后来分发给大夫的祭肉也没有给孔子,孔子只好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无奈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有卫、陈、曹、宋、郑、蔡、楚、匡、蒲、负函等。“去鲁凡十四岁而反(返)乎鲁”。每到一国均先是受到欢迎和尊敬,而后便因政见不合,孔子难于实现自己的主张与仁道而离去。特别是在楚昭王令人聘孔子,孔子将要前往楚国时,陈国和蔡国担心孔子赴楚后会帮助楚国于己不利,于是在孔子去楚途中即陈蔡两国之间设役将孔子师徒一行围困在荒野之上。“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弟子们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爬不起来,而孔子却“讲诵弦歌不衰”。只有子路性情秉直,一脸恼怒地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孔子最得意门生颜回道出了孔子当时的境遇根由:“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率弟子守道固穷,宁为仁道之行而忍饥挨饿、穷困潦倒,断不为权贵所动。仁道不为用,仍秉守坚持,方显君子本色!

悲哉!孔子。壮哉!孔子。站在雒城文庙前,虽香客寥寥,但见每一张虔诚笃信的神情,见面时颔首微笑的表情,我想,孔子没有离我们远去,我们也没有远离孔子。如太史公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圣先师,少者当永怀之!

 

作者简介:

廖军,1982年生于四川农村,2000年入学我交,毕业后留校工作。现任校团委副书记、校工会青工委委员、秘书。曾获教育部和四川省教育信息报送先进个人、校优秀共产党员、校级党员示范岗、优秀工会干部等荣誉称号。虽好文却不好好习文,知读书好然不好好读书。此一大弊也。知耻后勇。愿用更多时间读书。亦应用更多时间读书。

作者:廖军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