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经典悦读】朱剑松: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来源:校团委 日期:2014/04/01 08:31:00 点击数:
信息员 摄影
部门审核 终审

 

关于读书,近日读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著,三联书店,2010年版),书中收录了毛泽东身边工作同志回忆毛泽东读书生活的十四篇文章。近年忙于工作、家庭诸事,自己回过头来,想想竟未完完整整地读过几本好书。此番细细品读这本装帧古朴的好书,颇受触动、很有启发,自有一番体悟和收获。

 

读书要博览群书。毛泽东酷爱读书,但他读书并非是从书斋式的学问研究出发,而是随时随地“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毛泽东读书数量之多、涉猎范围之广,让人钦佩。

逄先知在《博览群书的革命家》文中写到:“毛泽东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从古代的到近代的,从中国的到外国的,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各种杂书。”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菊香书屋中保存的书籍有9万多册,毛泽东读书之广可窥一斑。

古人云,开卷有益。翻开书本,读一读,品一品,自然会有收获,这种收获或许我们并不自知自觉。书都是作者花了大精力写的,里面总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或让人增长知识,或让人开阔视野,或让人振奋精神,或让人纯净心灵,在读书中,我们总会想事儿,想想怎样活着,怎样做事,怎样做人。读书不歇,收获不断。毛泽东就曾这样总结过:“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而现如今,网络、手机、游戏障眼遮目,挤占了人们的精力和时间,以读书为闲暇的人少了,以读书为乐趣的人少了,以读书为享受的人更少了。我们与书的疏远,是因为时代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时代?或许越是这样的时代,我们越应重拾书本,安安静静地从头到尾地读几本好书,认真享受书卷的香气。

 

读书要读深读透。毛泽东读书并非泛泛而读,而是随读随想随记。毛泽东在读书中有边读边作批注的习惯,他在所读过的很多书上或圈或点或划,很多地方圈点细密、杠划不断、字句连绵,圈旁有圈、杠外加杠、字上叠字。

田松年在《对几本哲学书籍的批注》文中写到:“毛泽东的批注,可分为文字批语和读书符号两大类。毛泽东在《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上从头至尾作了圈点和勾划,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下了近一万二千字的批注,最长的一条有一千二百多字,这些批语,有对原文内容的复述、提要、归纳、概括及发挥,有对原文观点的臧否和疑问,也有自己提出的独立见解。”

读书,不是翻书。端坐在书桌前读书,随读随想随记,与腻歪在沙发里翻书,过眼不过脑,那是截然不同的。不动笔墨不看书,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毛泽东的早年同学周世钊在谈到毛泽东读书情况时说,毛泽东读书有“四多”的习惯,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这是一种读书方法,也是一种读书境界。取过一本书来,若是篇页的天头地脚、边白中缝、段末行间干干净净,这本书也就算不得“读过”,顶多只能算是“翻过”。书,只有看进去了,才有意思。

除了写读书批注之外,如何把书读深读透,毛泽东还有几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经典的书要反复读,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他在写《新民主主义论》的时候,读了十几遍《共产党宣言》,三百万字的《资治通鉴》他读了十七遍。不同版本的书要对照读,毛泽东读《楚辞》就曾要了十几种版本对照起来读,读《红楼梦》至少读过十种不同版本。进行讨论式的阅读,毛泽东在读哲学书时曾与于光远、周培源讨论自然界辩证法问题,在读自然科学书时曾与杨振宁、李政道讨论粒子可分不可分和宇宙守恒不守恒的问题,等等。

 

读书要持之以恒。毛泽东一生都在读书,无论是在青年求学时期还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无论是在延安枣园窑洞还是在中南海菊香书屋,手不释卷,以书为伴,读书从未间断。

毛泽东在延安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注:这是按农历算的,一年为360天)毛泽东也正是这样做的。据为毛泽东管理图书的徐中远记载,毛泽东要的最后一本书是《容斋随笔》,时间是1976年8月26日,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1976年9月8日,也就是临终前的那一天的五时五十分,是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的,共读了七分钟。毛泽东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当今人们工作生活节奏都很快,很多人都在说没有什么时间读书。但是,每天抽出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读十几二十页书还是有可能的,如此那么一月就可读书几百页,一年就可读书十数本。读书,贵在持之以恒。对此,毛泽东就曾说过:“读书治学没有什么捷径和不费力的窍门,就是一要珍惜时间,二要勤奋刻苦。”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提倡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的时间,以“钻”的方法求得对问题的深入了解。他曾经对旧日的同窗朋友萧三说:“大家总推忙得很,……忙,就要挤,比之木匠在木板上钉钉子,就可以挤进去的。”没有一点儿钉钉子的精神,读书是坚持不下来的。

 

读书要带动风气。毛泽东不仅自己读书,而且要求党的干部,要求身边人员读书,他常常说:“要养成看书的习惯,使看书占领工作之外的时间。”他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了。

毛泽东在自己读书中经常为党的干部、身边人员推荐书目。例如,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上推荐党员干部要读五本马列著作:《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和《联共党史》。1949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干部必读《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思想方法论》等十二本书。1958年,毛泽东首次到成都主持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亲自挑选唐宋两代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十五人写的有关四川的诗词四十七首,明代杨基、杨慎等十二人写的十八首,连同《华阳国志》,一并印发给与会同志。

毛泽东自己读书并且带动党的干部读书,影响和带动了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由是反观自身,读书,仅仅自己读书尚且远远不够,还要影响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同事、同学、朋友、家人都在其内。如此方能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这是分享的需要,也是责任的担当。须知,一个人,只有在一个读书的团队中、在一个读书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读书、更好地成长,才能真正地启迪智慧,健全人格,丰富人生。

毛泽东一生与书为伴,并讲:“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读书,是毛泽东一生精神存在和思想升华的必要方式,也是一种基本的生活常态。如今,我们倡导经典悦读,学一学毛泽东的读书方法、读书精神是很有必要、大有裨益的。


作者简介:

朱剑松,男,1978年出生,四川眉山人,工学硕士,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团委书记、青工委副主任,四川省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共青团工作,致力于第二课堂服务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先后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科教导刊》等发表论文,参与主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案例评析》一书。曾获四川省优秀团干部,校级优秀共产党员。

作者:朱剑松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