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14:30,“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研究生学术素养提升计划首场报告会”在九里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拉开了我校实施“研究生学术素养提升计划”的序幕。
校党委副书记朱健梅,副校长冯晓云,60名导师代表及260余名研究生代表参会了报告会。报告会由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国祥主持,由4位专家担任主讲嘉宾: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督导组组长高庆教授、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闫连山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孝红教授、艺术与传播学院柏桦教授。按照国际惯例,研究生院、学生处为每位参会的同学颁发了培训证书;为参会的研究生赠送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学术研究:你的成功之道》。
报告会伊始,冯晓云介绍了开展“研究生学术素养提升计划”的背景和目的。她指出,学校将2014年确定为“学风建设年”,总体目标是: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唤起教师内心深处对育人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己成人成才的渴望。当前出现的一些教风和学风问题,必须引起我们反思及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校百年历史积淀形成的‘双严’传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学校将从抓基本功、抓系统训练、抓习惯养成入手,帮助研究生同学提升学术素养。同时,冯校长还对研究生提出三点希望:利用好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图书、网络、老师、同学等资源,不断提高人生厚度;学习好知识——立足本专业知识,拓宽视野,做到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训练好本领——利用此次“学术素养提升计划”查漏补缺,全面提高自身学术素养。她希望同学们从这三方面入手,争做“五有”交大人。
第一节报告是由高庆教授主讲的《关于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的思考》。她从“什么是学术素养”、“学术素养包含哪些要素”、“如何提升学术素养”这三个问题入手,逐一进行讲解。“学术素养是研究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高庆说:“它体现的是研究者的创新精神和执行能力,是获得重大研究成果的保证。” 高教授教导研究生同学们一定要勤学、好问、善思、多练、常改。同时,她提出了“研究生发展中心”的构想,并提议以“3个平台+N个社团”的形式,实现我校学术素养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高庆教授亲切的态度和精彩的讲解,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被学生亲切地称呼为“山哥”的闫连山教授,结合自身在求学和任教的经历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风趣幽默的演讲。闫教授长期从事光子学与通信领域研究,现担任我校信息光子与通信研究中心主任,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谈到如何研究学习时,闫教授以曾经的“苦”学生和现在的“乐”导师的双重身份,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将枯燥的学术问题讲解得生动活泼而耐人寻味,场上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掌声。最后,闫教授尤其强调,“创新能力是‘做’出来的,不是简单‘教’出来的”,并和大家分享了阅读文献的技巧,说明了笔记的重要性。
李孝红教授以专业的角度、国际的视角,细致严谨地讲解了论文写作的精义。李教授长期从事生物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研究,是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霍英东教育基金、西南交通大学扬华之星获得者。在报告中,李教授引用了大量的实例,从题目、摘要、引言等等各个环节对科技论文撰写的“4C理论”(Correct、Clear、Concise、Complete)进行了详细精辟的讲解,指出了论文写作方面常见的问题和规范,为大家今后论文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与会人员体验了诗人柏桦教授的“心理按摩”。柏教授以“唐诗与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诗句信手拈来,以王维等诗人的几首诗为例,将诗的朦胧美展现在我们面前,带我们进入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他讲道,虽历经了千年的发展、流变和传承,几经沉浮和阐释,但如今我们依旧能够赋予它新的内涵与意义,这就是唐诗“日日新”的无穷魅力。
与会的同学通过此次报告会受益良多。来自信息学院7班的陈言教同学表示:“听了这场报告会,使我在如何提高学术论文写作水平、拓展科研创新视野以及增强自身科研能力等方面深受启发,期待学校此类系列活动的开展。”
据悉,“研究生学术素养提升计划”,是为了训练研究生学术科研的基本能力而提出的。这项计划,主要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学会调查研究、学会撰写科技论文、学会规范使用科技文献、学会常用科技文档的写作、学会作学术报告、学会制作PPT、学会编辑图片、学会担任国际学术志愿者、学会国际学术礼仪等基本的、基础的学术技能,帮助研究生加强学术规范训练。
在本次报告会之后,“研究生学术素养提升计划”将以“小规模、常规化、菜单式”的方式出现,由各学院具体组织实施,学校相关部门将予以相应的支持。
在首场报告会中,还穿插进行了“第四届轨道交通拔尖创新人才试点班开班仪式”。朱健梅宣读了入选博士生名单,并与冯晓云一起为33名培育博士生颁发了有关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