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下午,作为2014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与城市轨道交通高峰论坛的分论坛之一,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高峰论坛在九里校区国际会议厅召开。9位专家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阐述了观点,围绕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发展这一话题,各种研究成果的汇集、交融让人目不暇接。会议由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帅斌教授主持。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院长周伟首先做了题为《促进城市绿色出行——缓解交通拥堵,改善空气质量》的报告。周伟指出,近年来中国绿色出行分担率下降的速度非常快,而许多城市近五年来小汽车增长的速度过快,特大城市和部分大城市交通拥堵与空气污染日益严重。但是,尽管面临诸多问题,中国城市机动车的保有量仍非常低,步行与自行车出行比例远也高于发达国家城市,为构建一个公平、高效、绿色的城市提供了一个独特而难得的机会。对此,周伟提出了更加科学的城市交通政策调控路线图,表达了“让不同社会阶层群体都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让全体城市居民能够放心选择有利健康、又舒适环保的步行和自行车方式出行”的愿景。最后,他给出了6 方面的政策建议:出台《中国城市绿色出行实施纲要》;实施更有力的财税支持政策;出台合理使用小汽车指导意见;健全体制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完善促进绿色出行国家相关法规;实施《促进绿色出行示范工程》。
以《依托轨道交通构筑综合交通客运枢纽体系》为题,安徽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天培介绍了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的适应状况,并指出加快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新出行难的重要途径,而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则是根本途径。从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货物运输、旅客运输三方面来看,我国交通从总体上基本适应需求,但拥堵、长假旅游等问题严重。依托轨道交通构筑综合交通客运枢纽体系是理性选择,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加快综合交通客运枢纽体系建设此外,他还从国家和省级层面介绍了如何编制好综合交通客运枢纽体系规划,并简要介绍如何建立完善的综合交通客运枢纽规范标准体系,再深化改革创新中推进发展。
日本国土交通省主任研究员厉国权教授则结合自身经历,以日本交通为例,对比分析了中国综合交通运输的发展。首先,他通过回溯近代交通运输的三次技术革命梳理了综合交通运输的概念,指出新型的整备制度是综合交通运输的构成条件,并进一步从交通与制度的关系,地域、城市、环境之间与制度的关系,简洁性城市向紧凑型城市的转化,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有效果结合成高度的智能交通,说明制度整备、展开与综合交通运输的实践的关系。随后,厉国权围绕东京圈铁轨道交通网的构成、日本都市铁轨道交通的成果、城市圈铁轨道交通中的连结与协调、都市铁轨道交通中的综合交通行车组织,具体介绍了综合交通运输概念在城市铁轨道交通中的实践。厉国权提出,对交通设计者和政策制定者而言,有4点必须注意:一,充分考虑居民的日常生活要求;二,对交通设计者而言,要亲身感受,不可纸上谈兵;三,对于他人的经验和意见,学会倾听,可借鉴不可尽信;四,要多学习,要有自信。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以《智慧物流的机遇与挑战》为题做了报告。他首先剖析了智慧物流与智能物流的区别。他认为智慧包括范围更广:公平、效率、感知、互联、智能,而智能技术的发展遵循智慧的层次递进。智慧物流更代表物流的方向,原因有三:智慧物流的任务包括感知、数据整合和智能应用三大环节;智能物流偏重技术,智慧物流中的感知和数据整合更多涉及利益关系和规则、规范;智慧物流更能够反映物流信息化现阶段的重点以及发展的连续性、全面性。戴定一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物流管理的一些新空间的出现,物流资源整合的新探索,以及大数据应用的新实践,智慧物流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产业形态中新能源与信息化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产业形态扁平化、分布式;小企业大市场;分工与合作的深化等问题,以及公共空间管理、人才观与教育观等,物流业该何去何从?戴定一谈到,这不是简单地用智慧或智能可以回答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际刚则主要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的挑战、交通运输业如何为中国的产业发展做出贡献两方面,介绍中国的产业变革与交通运输发展。他谈到,目前,全球制造重心转向中国,中国正在快速向世界第一运输和物流大国迈进,但是,世界第一大国并不等同于世界第一强国。中国目前面临着许多挑战,如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近十年来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工资增长不相符等,再加之招工、用地、安全等问题,总而言之,中国的近期的运输与物流发展挑战大于机遇。对此,他将中国产业的未来概括为5个字:强、智、联、绿、特。而对中长期发展战略,他提出五大战略支撑:需求导向、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灵活变化、植根世界。魏际刚认为,产业强国必须具备两大因素:一是高品质,二是具有走向世界的营销能力。对比其他世界运输和物流强国,中国交通运输需要新理念,新发展,他将之总结为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创新驱动,科技智慧;综合协同,国际合作;绿色低碳,生态文明;安全至上,和谐包容。
修一定规模的轨道是否能够保证城市交通模式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面向2040年甚至2050年,我们的城市交通模式是什么?公交都市的公交服务是否可以仅由轨道+常规公交两层体系构成?综合交通服务体系规划由何入手?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杨东援教授在抛出4个问题之后,与大家就“城市机动性与综合交通服务模式”展开讨论。他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有设施不一定有服务!老百姓不关心政府修了多少路,只关心自己能不能顺利方便地出行。而目前中国的轨道交通建设往往纠结于细节问题而忽略了重大问题,可谓“因小失大”。这涉及到“机动性”这一概念,从战略层面来讲,城市机动性管理需要明确深层次的机动性服务需求。通过城市综合交通服务模式来指导设施规划和运输组织规划。城市机动性管理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城市可达性和可持续的机动性。构建以公交为主体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改善机动空间品质;保证人人均可公平分享城市机动性。杨教授指出,机动性并非简单满足出行需求,应注意正确的选址、随顺的轨网微调、多站换乘的轨道枢纽群,同时,可利用移动通信数据获取的空间联系需求、利用IC卡数据获取公交乘客使用特征、汽车共享服务——以使用权替代所有权等。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忠振教授作为海运代表上台发言,就港航运输业发展状况及其相关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做了讲解。他简要介绍了国际海运发展需求趋势,世界船队和企业发展状况,船舶的专业化与大型化,以及中国港口发展趋势等等。他指出,目前相关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有5大方面,包括航海技术、班轮运输、港口管理、港口群竞合、海运格局变化。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副院长潘卫军教授作为空运代表上台分享了《航空运输新技术发展》的报告。潘卫军首先介绍了航空新技术的发展规划。目前,美国的规划是NextGEN(Next Generation Air Transportation System,美国下一代航空运输系统),这是一个基于卫星导航、电子数据交换和自动化空中交通管理的系统。他还介绍了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技术的原理,并以成都九寨沟、北斗导航系统中的运用做了具体说明。此外,他简要介绍了多个航空新技术的概念及应用趋势。
我校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院长彭其渊以题为《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和应用》的报告为论坛收尾。他首先简要介绍了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概况,随后介绍了大数据平台建设的背景。彭其渊谈到,从宏观而言,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建设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平台迫在眉睫;从微观来说,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具有多维和多层特性、高度不确定性,非大数据无以刻画其全貌。他指出,大数据平台建设对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数据平台建构的定位是成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与物流大数据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在对大数据平台架构的数据层、传输层、平台层,以及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在交通需求分析、设计规划、组织指挥、管理控制、管理控制、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应用等内容做了介绍后,彭其渊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时期,大数据及其分析技术的发展必将给综合交通运输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而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在大家的支持下,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效,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广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