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经典悦读】廖文婷:持一种仰望的姿态——《诗经》读后感

来源:峨眉校区 日期:2014/04/24 08:29:00 点击数:

 

诗经,一部古老而厚重的书。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首。从那时起开始,《诗经》在所谓的“俗人”眼中便如空中星辰,只能远观不能近玩。其实说到底诗经只是民歌,没有我们想的那般疏离、那般地不可触碰。持一种仰望的姿态,内心保持着不卑不亢,游离在《诗经》的字里行间没那么难。

诗中展示的喜怒哀乐,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的情感宣泄;诗里故事般的叙述,是我们人生情节的起伏。有人说,品读《诗经》应该将里面的文字一字一句的分析透彻,但在我看来感受远比分析重要,收获远比透彻重要,因此,我眼中的《诗经》不过是生活而已,不过是经历而已,并非机械般拆开,味同嚼蜡。

当我真正触摸《诗经》的那一刻,空气里不自觉地飘荡着一种异样的情绪。明明是静安一隅的文字却不自觉散发出刹那芳华的惊艳美丽,与文字粘连的复杂感情最终汇成了一片惊异与欣喜。于是,用诗的清俊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一、风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周南·卷耳》

 

在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中,它是第一首出现在我眼前的思妇诗。它没有《桃夭》的灼灼其华,也没有《殷其雷》的沉重难述。只带着几分清丽无艳,悄悄渗透到人心尖里。我说:“采了又采卷耳菜,采来采去不满筐。我亲爱的远行人,你在哪?”你说:“登上高高的石山,我的马儿已困倦。我斟满了铜酒杯,希望这样才能让我不再想你,不再忧伤。”我想你,你可知道?征夫怨妇,算是古代生活方式中的一种特殊景观了,男征女怨,思国思人,大国小家,两种感情不停的交织,演绎出缠绵悱恻。

诗中两人浓浓的情感仿佛一场表演的戏剧同时撞入我们的眼前,这明显的“戏剧冲突”跳跃在我们这帮“看客”的眼里,除了湮成飘忽的忧愁气息,剩下的只能是啧啧称赞。抚摸着这般优美自然的文字,惊叹着古代诗人的智慧。难怪有人对它如此评价:“《卷耳》为我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一支——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

在古代,诗人十分关注由男女有别、男女分工而造成的男女不同的内心情怀。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仿佛是缠绕在刀戟上的缱绻藤蔓,粘人却不刺人,虽忧伤柔软得一碰就碎,却在不经意间开出泛着香气的花。而女子缠绵悱恻的情意足以感动刚毅的汉子,女子所爱的男子也许在这时也想着她,借酒忘忧,剪不断的情谊郁郁葱葱的生长在思念的空气里,简直是摆不脱的慢性毒药。正是因为分离才懂相聚的珍贵,正是因为思念才懂爱恋的滋味。对于《卷耳》中的女子,我更喜欢将她称之为“思妇”而不是“怨妇”,思而不怨,我想是诗人对于古代女子情感表达的网开一面。在那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年代,一个出嫁为人妻的女子,全部的希望和情感的依托,都在夫君身上。一个好女子,需要给夫君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包容,我不经意想到现在的一句话“爱他就要给他更多的空间。”用在古代“思妇”身上也算是合情理了。

 

二、雅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小雅·鹿鸣》

 

作为《小雅·鹿鸣之什》的开篇真可以说的上是充满着贵族的华丽了,嘉宾入席,鼓瑟相和。从《风》到《雅》,我们从民间走进了宫廷,从市井走入了朝堂。如果硬要比较《风》和《雅》,我只能说,变了的是生活环境和阶层,不变的是情感的抒发。就《鹿鸣》这首诗来看,描写的是宴饮的欢乐场景:野鹿呦呦不停叫,我有高贵的宾客共饮,鼓瑟或吹笙,弹琴或弄簧,美酒佳肴,主客尽欢,岂不人生乐事?以至于曹操在《短歌行》中也借用《鹿鸣》来表达情感:“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思贤求贤,我定会以“嘉宾”之礼,欢快融洽地与之相处并合作,共图大业。

在中国,宴饮通常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含义。从物质上说,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区别于工作环境却能商议工作事项的场合;从精神上说,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交流感情、发展新友谊的平台。宴饮已经脱离单纯为了满足饱腹之欲而进行的事件,进一步变成了精神性层面的需求。在古代,宴饮可以看做是一种特别的仪式。在大型的宴饮中,方方面面都需要讲究礼节,有些礼节比起中国地位极高的“祭祀”毫不逊色。但就地位而言,尽管宴饮作为一种仪式不如祭祀那么正式和庄重,但它却是祭祀无法替代的。如果说祭祀是以庄重方式进行的仪式,那么宴饮则是以轻松方式进行的仪式。不论怎么说,宴饮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宴饮的目的是什么,想表达的是什么,总“乐”一字便能诠释宴饮的真谛了吧。

 

三、颂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

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周颂·丰年》

 

古人对生活愿景最美好的期待,我想应是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吧。在中国封建专制下,吃饱穿暖是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最淳朴的愿望。而《颂》便是由这最淳朴的愿望而衍生出来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丰收年谷物车载斗量,谷场边有高耸的粮仓,一万斛粮食好好储藏。”这些静态的描绘汇成一片壮观的丰收景象,真真是一番富饶美景。用丰收的成果祭祀祖先,感谢他们的福泽,同时也为丰年欢庆。

农业在中国向来是占有很重要地位的,就我国古代对国家的称呼——社稷可以看出,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在一年中,庄稼人最盼望最期待的也就是丰收了,一年的辛苦和汗水最终换成粒粒粮食,粮食灿烂的金色在庄稼人的眼里便是最美的色彩。庄稼人终于有时间好好歇息,也终于有时间为明年好好打算。压抑不住的笑容流露出来的是丰收的喜悦,喜悦是在丰收后最不容置疑的情感。而在我看来,除了喜悦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踏实安稳的心情——老人的温饱能保障了,孩子的吃食也有着落了,圈里的牛羊也能安稳过冬。如此这样,生活亦是极其美好的。

《诗经》似乎很远,距今已有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诗经》似乎也很近,毕竟那就是生活,易触碰琢磨。

在我的眼里,有时侯的《诗经》,仿佛是眉目含春的豆蔻少女,将倚门回首嗅青梅的矜持演绎得淋漓。有时侯的《诗经》,仿佛是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那般爱的浓烈极致。有时候的《诗经》,又仿佛是司马相如初见不施粉黛却艳到逼人的卓文君,用《凤求凰》诠释的一见钟情。《诗经》有怨,小怨怨征夫外出,独留一人;大怨怨国家腐败,吏治黑暗。《诗经》有乐,小乐乐爱人相聚,家庭美好;大乐乐国家繁荣,丰收富饶。《诗经》是一种生活,它可以有夫妻俩最真心的想念,它也可以有独自一人承受的暗恋;它可以有贵族宴饮的觥筹交错,也可以有独酌对月的难诉惆怅;它可以有庄稼人丰收的喜悦,也可以有百姓在封建统治下生活的艰难。

无论《诗经》是怎样,它依旧是《诗经》,是儒家的经典,我们心中的情感宣泄。你永远无法用世人的价值观去评测《诗经》,就如你不是虞姬,你永远不知道四面楚歌的爱是值还是不值;就如你不是老舍,你永远不知道他跳入太平湖时是悲是喜。每一个人的眼里都有独特《诗经》,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有独特的经历,独特的体会,独特的感悟。我们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评价他人眼里的《诗经》,我们能做的,只是持一种仰望的姿态,内心不卑不亢,找到属于自己的《诗经》,便足矣。


作者简介:

廖文婷,女。20岁的人,有时表现于10岁的举动,有时沉溺于30岁的心情。能称得上青春的我怀着飘忽的期待,不顾一切地为自己找寻着道路。历史用千万种语言,只为告诉后人一个真理。我很想从一些所谓的过去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用一种第三人的姿态看她如何破蛹而出,出落得比人们想象的更美丽。有人说:青春无论看上去多么荒繆,其实总是正确的。我讨厌青春中说不清楚的小瑕疵,但是我更爱这瑕疵中的真实。总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轻而易举的在你最美的年华里留下印记,虽有些真实的过分硌人,但那毕竟是你的经历,不是吗?


作者:廖文婷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