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自上世纪开始,学术界和国际教育组织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都给予了多种定义。国外最早给高等教育国际化下定义的可能要算美国学者布茨(Butts),他在1960年就指出,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应该包括国际化的课程内容、培训流动、跨国研究、研究者和学生的跨国流动、保证教育扶持与合作的国际体系,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国际体系。[1]在我国,较早较权威的界定应该属于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辞典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解释是:“各国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日益注意面向世界的发展趋势。 主要表现:(1)高等教育的发展既适应本国的需要,又注意适应世界形势发展的需要,既保持发扬本国的传统与特色,又注意吸收国际高等教育的经验;(2)面向世界培养人才,使之具有从广阔的国际视角和全人类的视角处理事务的知识和能力;(3)加强外语教学,开设有关国际重大共同性问题的课程,设置研究区域性国际问题的系科,注意培养从事国际事务和国际问题研究的专门人才;(4)进行广泛的人员国际交流,并派遣、支持本国教师和学生出国留学、进修、讲学、研究,或接受、邀请外国教师和学生从事此类学术活动;(5)积极进行教育和学术的跨国合作,如联合培养学生、合作研究问题、互相提供资源、信息、设施条件等,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与必然结果,有利于各国利用国外资源,促进本国高等教育发展。”[2]
归纳梳理国内外学者和教育组织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虽然众多,除上述美国学者布茨为代表的从体系的角度定义外,主要是从结果、过程、趋势角度给出的。
从结果、角度给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的主要代表是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先生,他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培养融通东西方文化的一流人才,在经济全球化中更好地为各自国家的利益服务。这个定义关照了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培养人才,强调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和结果——培养能够融通东西方文化的一流人才。
从过程角度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代表是联合国教科文 组 织 国 际 大 学联 合 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缩写为 IAU),依其意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际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育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上而下的,又有自下而上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3]这一概念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是把跨国际的、跨文化的观念(维度)与氛围融入大学主要功能的过程。
从趋势角度定义的代表学者是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他认为:大学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开展联合办学等具体活动的发展趋势。[4]
目前,学术界大多比较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过程视角给出的定义。但是,笔者认为,高等学校的所有实践活动,都必须围绕自己的使命来进行,培养各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是高等学校永恒的宗旨,也是高等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所在。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可能离开人才培养这个基本职能,不可能不通过实现高等学校的职能来实现。给高等教育国际化下定义,过程也好、结果也好,都有可取之处,但又都不全面,这个定义应该是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和目标,又要充分反映高等学校的特征,是一个体系。以这个标准界定,笔者比较认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中国大学的国际化内涵进行的界定:所谓中国大学国际化,是以培养国际化人才和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为目标,以组织管理、课程教学、人员流动、科研合作等活动为载体,将交流合作及国际化的理念融合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职能之中的过程。在这一定义中,明确指明了中国大学国际化的目标(结果)是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一个将一系列活动载体与高校职能相融合的过程,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的体系,是大学发展的趋势。
在讨论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时,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1.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不同的时代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会有不同的理解、要求和标准。
2.从目前的教育研究实践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大学国际化是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说法,内涵是一样的。
3.全球化与国际化。很多时候,人们将全球化与国际化是混用的。个人认为,全球化更加强调全世界范围的趋同,强调淡化个性,抽离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特色文化元素,形成一个适用于全世界的“产品”。国际化则强调双向的交流与提升,不仅不会淡化个性,而且通过一系列国际化措施取得吸收、传播、发扬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果。与经济领域不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因此,教育只能国际化不能全球化。
4.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高等教育观念的国际化,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高校教师学生的国际化,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课程教材的国际化,教育政策的国际化、教育组织管理的国际化等等。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标准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标准,还没有公认的成果,在CNKI检索,只发现了一篇文章谈及这个问题。笔者掌握的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3种,将是我们制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标准的重要参考。
早在1986年,“亚洲高等教育国际讨论会”上,日本学者喜多村和之就提出了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三条标准:可接受性、可交流性和开放性。即异国文化的可接受性;不同国家、种族、文化背景下信息的可交流性;组织的开放性。[5] 他认为:“首先,所谓‘国际化’就是指本国文化被别的国家与民族所承认、接受并得到相当的评价。一个国家大学的学术水平在国际上获得一定的评价,就意味着该大学的教育、研究的机能和制度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它为外国学者和留学生所接受,在国际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通用性。第二,确立能够活跃于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学者和文化间的交际、交流、交换的章程与制度,并使之发挥恰到好处的作用。例如,完善大学在教育、研究领域进行国际交流的章程、规则与制度,使之适合外国研究学者和留学生的要求,发挥相应的作用。第三,‘国际化’就是指像对待本国人一样平等看待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国的个人与组织。在大学里,应使外籍教师享有与本国教师同等的资格、待遇,并接纳他们为教授会成员;对外籍学生也应不分国籍与出身,一视同仁。”[6]
美国教育理事会在2000年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总结和统计报告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1.高等教育结构中本土学生的外国语学习;2.出国留学生教育(包括学者访问);3.高等教育机构课程的国际化;4.高等教育机构招生对学生国际化特质的要求;5.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交流活动(包括外国留学生教育和学者来访);6.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支持和帮助;7.劳动力市场对国际性人才的需求;8.民众的国际意识对国际化的态度。[7]这可看成是美国衡量高等学校国际化的标准。
南京大学龚放教授认为,在说某一国的大学教育业已“国际化”了时,就意味着:“第一,该国的大学教育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因而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承认和重视;第二,该国的大学教育内容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能够培养‘面向世界’的优秀人才。科研力量十分雄厚,地区性、全球性的研究课题占很大比重,科研成果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第三,该国的大学教育制度有足够的弹性,能够向世界开放,与各国交流,既能输送本国学者和留学生,又能接纳外国学者和留学生;既能扬己所长,远播海外,又能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进行消化与吸收。”“这样一个‘国际化’了的大学教育是一个先进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体系。它正是人们为适应今天的竞争、迎接未来的挑战而孜孜以求的、近乎理想的大学教育模式。”[8]
参考文献:
[1] 曾满超,于展.中日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基于文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 3 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3]阳荣威.论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后发优势[J].复旦教育论坛,2003,(6).
[4] 刘海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1(2):22-29.
[5][日]喜多村和之.大学教育国际化[M].日本:玉川大学出版部,1984:254.
[6][日]喜多村和之.大学的国际化[A] .广岛大学教育研究所.大学论集(第15集) [C]. 1986.
[7]张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标准与实施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5(1):86-89.
[8]龚放,赵曙明.大学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1988 (4): 25.
个人简介:
闫月勤,1962年生,博士,现任战略发展部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学报社科版编审、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和厦门大学的汉语言文学、高等教育学专业。1985年至2002年7月在中国矿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及《煤炭高等教育》编辑部工作,2002年7月至今在本校工作。曾经连续多次评为全国学报优秀主编、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以及省级优秀教育研究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