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五问西南交大“经典悦读”——《中华读书报》专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

来源:中华读书报 日期:2014/05/28 10:48:00 点击数:

2014年1月1日,西南交通大学公布了一份由96种经典作品组成的推荐书单,以此为标志,该校的“经典悦读”活动正式开启。这不是一个应景的读书活动,主事者希望每一个走进西南交大的学子在四年学习期间都能完成96种人文思想著作的阅读,当然,阅读不只限于这份书单。5个多月来,这一读书活动受到西南交大师生的广泛欢迎,校园的读书氛围日趋浓厚。一个以工科扬名的高校,锐意要在人文思想阅读方面有所建树,且成效显著,确实令人鼓舞。在当今中国为阅读不振而心忧的背景下,西南交通大学的举措意味深长。

5月21日,关于经典阅读的话题,中华读书报独家专访了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


中华读书报校方为经典悦读活动推荐了96种经典作品书目,西南交大是一所理工科学生为主的高校,这份书单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不是难度太高了?

徐飞:这个活动不仅面向本、硕、博学生,老师也参加。从实际情况看,广大的海内外校友也都积极参加。书单上有许多思想史上的经典作品,像康德、黑格尔的著作,阅读起来自然不会经松。我的逻辑很简单,不轻松的阅读会“增功力”会带来自身成长。以本人为例,初读《存在与虚无》、《易经》时根本读不懂,后来再读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中学时读,大学时再读,工作后更是不时反复读,就在三个月前又读了一遍,温故而知新。有时某些原来读不懂或费解的内容一下子其义自现了,那种感觉非常美好。但的确得承认,严肃认真的阅读绝非轻松之事,不要假装阅读很享受,当自己的学识和思维未能达到应有高度,领会体悟智者高人、先贤圣哲的闳博睿思和学理旨趣,注定是个很艰辛很挑战的过程。我们追求经典“悦读”的境界,但不能抱娱乐的心态来读书。

另外,这也是我们基于对全民阅读堪忧的现状而开设的。现在全社会读书风气不彰,不仅普通百姓不读书,连知识分子和教授也不怎么读书,整天忙于跑项目或评审,校园内外新的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来西南交大伊始,我亲自抓了通识教育和经典阅读这两件事情。现在的学生热衷看微信、刷微博,为此我忧心忡忡。去年在“校长午餐会”和本科生面对面交流时,得知很多同学天天上网浏览信息,看微信刷微信,一会儿不刷就心痒痒,对此我希望大家多读书,一些同学不以为然,我想他们很可能把浏览和阅读混为一谈。浏览不是阅读,如果勉强算的话,最多只是浅表性、碎片性阅读。现在普遍的情况是,读书或阅读满足于快餐式的概览,浅尝辄止、囫囵吞枣,有阅无读,有读无思,有思无悟,有悟无问。学问学问,学而有问,追问、拷问最重要也最见功力。去年9月我成为西南交大第65任校长,就职演说时我说了如下一些意思。第一,大学是关乎学问的,学生的第一责任是读书。第二大学要实现三个“出”:出人才、出成果、出思想。出人才、出成果很多人都说了不稀奇。但现在有多少大学能意识到校园是出思想的地方?大学应该是思想之光和精神家园,是社会灯塔烛照人类。与三个“出”相对应的是三个“力”:学术竞争力、科技创造力和思想影响力。近几十年来一些西方政要对中国崛起很蔑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曾放言,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是一个无需重视的国家,因为中国只生产洗衣机和冰箱,不生产思想。前年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也说过类似的话。当然这是西方人的傲慢偏见或别有用心,不值一驳,但“不生产思想的民族不足为惧”的逻辑是成立的。

作为推动经典阅读的一个重要抓手,我们给出了一份推荐书单,做一个引导,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当然这个书单仅是推荐,不是要求。推荐就是非强制,学生可选择读或不读。活动开始后,师生们参与热情很高,我们学校的网站上不断刊出大家的读书心得、书评或随笔,其中这些文章提及的很多书就不在这份书单里。这没关系,只要通过读书有思考、有收获、有成长,就已基本达到目的。当然,这份书单对于我们以理工科见长的学生而言的确难度不小。以后我们会根据实际阅读的反馈情况,对书单做一些调整,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今后既要严要求,坚持一定强度的阅读量和一定难度的阅读标准;又不因为内容过难而挫伤大家的阅读积极性。

 

中华读书报:为什么是96种?

徐飞:我们推出的96种书这份书单,用了好几个月时间,经过了充分调研,也耗费了大的心血。我们参考了很多学校的推荐书目。从近往远说吧,中国大陆的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港澳台地区的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远的像欧洲的牛津和剑桥大学、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大学等。相比之下,北美大学关注得更多一些。重点参考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这六所大学,看他们向学生推荐了哪些书。在此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思考,最终形成了西南交通大学经典阅读推荐书目清单。2014年新年第一天,书单在校网主页上登出,微信、微博同时发布。由一所理工科学校推出经典悦读书单,当时多少还是让大家感到有些惊讶。仔细看过清单后有心人发现,既没有工具书也没有时尚的畅销书,所推荐的书无一例外都是经过岁月和时间考验、真正称得上“经”和“典”的大家之作,这些书真正代表了所在时代的最高智慧。至于为什么是96本而不是100本?首先,宁缺毋滥,绝不硬凑。当然,也想把数字和学校的历史相勾连(西南交大成立于1896年),此其一。其二,以本科生为例学制四年,一年12个月四年48个月,平均每个月读两本,4年正好96本。其三,96两个数字非常有意思,正看、顺看和反看、倒看均可,旨在提示读者应自觉进行逆向思维、反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正所谓与其尽信书,不如不读书。我想告诉学生,不要以为是经典就要顶礼膜拜,即便是经典也要用批判和质疑的眼光来阅读和思考。


中华读书报:人文学科在理工科院校里总是处于边缘地位,这项活动会让人文学科的师生感到自豪吗?

徐飞:履新之初我即去各院系、部处逐一调研。我到艺术与传播学院等文科学院调研结束后,老师们说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发展的春天来了,并特别用一个词“欢欣鼓舞”来表达他们的心情和欢慰。我跟他们讲,天下天鹅一般白,在“工科帝国主义”的理工科高校,对文科普遍重视不够。彼时,为把一些弱势文科专业保下来,我甚至发出了“救亡图存”的呐喊。西南交通大学现有17个学院,由工科、理科、文科和生命四大学科板块构成。工科是西南交通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本,是工科奠定了今日交大的地位。学校要继续把工科做好、做强、做优,要有舍我其谁、非我莫属的王者风范和实力。理科是西南交大的底气和砥柱。周知,理科是工科的基础和支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理科不强的工科,不敢说有多差,起码不会有多好。对文科我们的认知是,要建一所高贵的有灵魂的大学,一所受人敬重的大学,一定要有思想光辉、人间温情和慈悲情怀,一定要发展好文科,人文是大学的底色和底蕴。

经典悦读活动开展已有五个多月了,大家兴致很高。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时,我们对学生的读书活动进行了评选颁奖。另外,经典朗诵等活动也充分展示了师生们的才华。读书班、读书会等社团活动越来越多,参与的人数非线性增长。学校里开会、工作交流也可以感受到文风、语言的变化,校园的人文气息日渐浓郁。


中华读书报:徐校长的学业、研究、管理工作一直在理工科院校,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人文情怀和社科兴趣?是因为你在上海交大作为副书记分管宣传、学生和大学文化,或作为副校长分管文科的缘故?

徐飞:是的,在上海交大校领导岗位的任职经历,强化了我的人文情怀。但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哈瑞·刘易斯教授写的一本书《失去灵魂的卓越》(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刘易斯认为,像哈佛、耶鲁、哥伦比亚、普林斯顿这样的世界级名校,似乎越来越卓越,其学术成就越来越多,论文发表的质量越来越高,客观上对世界物质文明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那些贪得无厌的华尔街高管们,大多也是这些名校的毕业生,他们似乎失去了灵魂,严重缺少社会责任。2010年我去墨西哥第二大城市瓜达拉哈拉参加全球大学校长高峰论坛。会上我讲到,现在大学教育在异化,说得尖锐些,包括欧美精英大学在内的很多大学,事实上已堕落成为职业培训机构。大学一味强调和社会接轨,过分强调和劳动力市场对接,还口口声声宣称要学以致用,专业对口。因此哪个行当最热门、就业率最好,高校就竭力跟进。更大的异化还在于,现在的大学过度强调培养“人才”而忽视了培养“人”本身;过于注重理性而忽视了理性背后的正当性和正义性,忽视了理性深处的善意和知性美德;过份强调专业和职业训练,严重忽视人品养成和人格塑造,甚至完全漠视职业操守和社会担当。

除了上述的刘易斯这本书和工作阅历,要论在人文学科认识方面对我的影响甚至学术研究方向的转向,不得不提博士后出站的那个晚上。1998年12月,我从上海交大自动控制博士后流动站系统工程方向出站。在月底博士后们举行的出站联谊晚会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又到衡山路的一个咖啡馆继续神侃。那天晚上几个极具人文底蕴和人文情怀的博士后,平时深藏不露当晚却谈兴大发,纵横捭阖,议论风生,自己很受刺激和启发,从而激发了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再认识和浓厚兴趣,并开始恶补狂读人文社科书籍和文献。实际上,1998年成为我学术生涯和研究转型的转折点。之前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都在数学模型和算法上,自己也几乎生活在逻辑世界、数理世界和符号世界,大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那晚的咖啡味虽早已远去,但咖啡馆的神侃却大大改变了我的学术轨迹和研究旨趣。


中华读书报:您刚才提到96种书的推荐是想与西南交大的历史传统相结合,那么,西南交大在自己的历史上有人文教育的传统吗?

徐飞:当然有。西南交大已走过118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弦歌不辍。交大校史上的罗忠忱先生、茅以升先生、黄万里先生等,都有很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国学底蕴。学校的犀浦校区有罗忠忱先生的塑像,可以看到他写下的文字意境高远,文笔精妙。还有我们的校训、校歌等都内蕴深厚。当然,他们的这种人文情怀也与当时整体的教育环境有关。这些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并不是进了大学以后刻意追求完成的,这要归功于他们的中学教育和家学道统。像黄万里是黄炎培的公子,他撰写的罗忠忱祭文,以情通理,情理交融,文采斐然。在人文情怀方面,茅以升先生对罗忠忱先生的感念之情,就是极好的例子。罗忠忱是茅以升的老师,茅以升在悼念罗忠忱“从学为严师,相知如契友,犹记隔海传书,力促归舟虚左待”那一段,写师生间的感情,真挚细腻,非常动人。像罗忠忱这样的教授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工科方面一以贯之的严谨传统,同时也是他们自己的道德文章和人文情怀。交大九里校区的人工湖之所以命名为“镜湖”,是因为学校有位老师叫伍镜湖,在抗战期间学生没有饭吃,他主动预支薪水,发给学生。这些朴实无华的情怀都印证了交大的一句话“爱校如家”。

又比如交大的校名,“交通”究竟指称什么?现在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认到,交通不仅是个技术概念,更是文化概念和人文情怀。“交通”应从三个层次去解读:第一个层次,物理学和技术意义上的交通,是位移的概念,即从A到B,从一地到另一地,对应的英文是transportation。第二个层次是文化学或社会学意义上的交通,即交流与沟通,或交融与汇通,对应的英文为communication。通过交流、沟通以及文明间的对话,促进了解,提升共识,增进友谊,实现从文明的对话到对话的文明,进而实现“各美其美、美人所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第三个层次为哲学意义上的交通,对应的英文为communion。易经中的“天地交而万物通”、庄子的“交通成和”就是对交通的最好诠释。中国先哲把交通作为宇宙之道、人伦之理。由此,“交通”从地理位移到信息交互,从信息交互到文化交融,从文化交融到天人合一,一次次得以升华。

学校大力推进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主要是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意义世界和价值空间。应该去追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人生是不是只有“富有”才“富有价值”?现在,最可悲的事情就是太多人没有意义世界,没有价值空间。一说价值就说富有,大家都向“钱”看,讲求吃喝玩乐和浮华虚荣,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泛滥成灾。我们倡导经典悦读,就是想在“去功利”方面、在“无用之用”方面有所作为。

 

 《中华读书报》简介:

《中华读书报》是由新闻出版署、光明日报社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立足图书出版界,面向全社会发行的全国性报纸。《中华读书报》1994年7月创刊以来,以其高雅的文化品位、大量的读书出版信息,生动活泼的界面风格,在各界读者中广受好评,文章频繁被各报刊转载,是一张极具影响的文化类报纸。

 

 

作者:吴昂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