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经典悦读】张晓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观察与思考——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

来源:子弟小学 日期:2014/06/10 08:25:00 点击数:

 

第一次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在学校图书馆借的,很破旧的封面,发黄的扉页还散发着一股混着灰尘的淡墨香。囫囵吞枣的看过之后,只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很有教师的智慧,边讲案例边总结经验,是一本非常适合教师阅读的书。可惜我当时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看书也看的大而化之、针对性不强。第二次读是走上教师岗位2年之后,重读这本经典的教育著作,让我爱不释手,虽然书中很多地方都渗透着浓重的前苏联色彩,比如他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但是对于像我这样经验不足的新教师来说,仍然有非常多的地方值得借鉴,比如关于思维培养的策略稍加调整之后,操作性也很强。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意思就是说,你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中去;即使当你第二次走进这条河流时,曾经抚触你皮肤的流水早已奔向前方,它已经不是你第一次走进时的那条河流了。今年寒假重读苏翁经典,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只不过,变化的不是河流,而是我自己。相较于第一次、第二次,这次读来我获益良多。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联想到小学数学教育的地方更紧密,比如我认为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很重要,掌握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更加重要,阅读、观察与思考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学困生而言,引导学生学会有效阅读,进而仔细观察并思考,不仅会促进数学的学习能力提高,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其他学科的学习困难。

一、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第19条建议中提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首先把“学习困难的”学生界定为那些很艰难、很缓慢的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学生。往往这些人一样东西还没有学懂,另一样东西就该又要学了。刚刚学会者一样,还没有来得及消化纳入自我的知识结构,之前学习的大半也都忘了。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样需要进行专门的阅读练习。

我曾经任教的班级就存在这种学生,她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刚满7岁,由于家长本身受教育水平、工作性质,导致该生不仅学前教育几乎一片空白,而且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观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较为落后,尤其在课堂上表现得犹如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我马上和她父亲联系,请他务比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和女儿聊聊学校发生的趣事,并且辅导孩子的学习,减少她除了学习之外的其他活动,电视、动画书等等都少看,凡事以学习为重。事实上不久之后,该生课堂上敢举手发言了,成绩也在慢慢上升,总体趋势在逐渐好转。我一直以为问题已经解决,可是重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当我看到第19条建议时,才理解到自己之前的教育方法有多么不合理。从表面上看,通过减少活动和阅读时间,专攻课本学习,孩子的成绩的确提高了,但是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范围被限制的太窄了,拘囿于书本,不利于思维长期的自主性发展。

苏翁认为,学生越是感到学习困难,说明他在大脑中进行思维操作所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我深知教育是长期的系统工程,我现在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数学阅读的多样化选择,比如书籍、光盘、自创故事等等;然后坚持为他们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培养有效阅读的习惯,希望在他们小学中高段、初高中、大学、甚至以后的人生中可以获得阅读带给他的积极影响。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

首先,苏翁在建议中说:“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我认为观察是思考的基础。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思考问题就会成为空中的巴比伦。

事实的确如此,我发现如果课堂上学生不仔细听讲,没有观察相似概念之间的异同的话,不管讲得再清晰明了,重难点突出,他在相关的作业中出错的概率也会偏大。我的班上有个学生,个性比较内向,独处的大部分时间都靠发呆来打发,有时上课也会心不在焉,神情恍惚,观察事物的时候总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成绩始终在中下游徘徊。比如求差问题,他往往只能抓住一个条件,忽略这个条件与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再比如数图形的题目,他总是会漏数那些出现在不显眼角落里的图形。观察的广度和精细度之于他,基本上是很不容易的。

同时,苏翁建议教师应该教学生观察和看见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他强调当自然界里发生转折的时候,更要把孩子带领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我不反对他的建议,但是当时(前苏联)实行的上课制度是很有弹性的。如果我也想带全班50位同学去大自然、人类社会观察事物,探询因果联系的话,首先我得考虑安全问题,并且制定详细的出行观察计划,逐层上报以期批准,时间就在等待中消磨,一学期下来,活动次数定然有限。那怎么办呢?我初步的想法是把家长发动起来,将观察活动细化到每一个小步骤,包括“家长提哪些问题?如何引导孩子自己观察、记录这些问题?提示孩子如何思考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等等。将这些观察的详细步骤告知家长,要求家长和学生在课外共同完成。

其次,苏翁重视引导学生思考。书中很多地方都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他在〈“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中,认为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希望老师们把儿童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在〈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中,他提出“懂得不等于已知,理解不等于知识”、“理解并不意味着牢固掌握”。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就必须思考。思考越有效、时间越多,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就越少,第2节课用来巩固重温旧知识的时间越少,讲授新知识的时间自然就越多了。可见,若是教师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有效的思考,学习就会变得事半功倍!

很多时候,学生没有正确回答问题,我都会问他仔细思考过没有?孩子们通常都会睁着一双无辜的眼睛,委屈得点点头。我们都很奇怪,既然仔细思考过,那为什么让他们记住学过的知识那么难呢?用苏翁的观点来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思考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而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规则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这种表面的知识恰恰是最难在记忆中长期保持的。比如应用题“一本故事书,小明已看38页,还剩46页,问这本书有多少页?”有的学生只观察到题目中出现了“还剩”,却忽略了“还剩”出现的位置,忽略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忽略了最后所求问题的根本是——求“一共”,而非条件里的“还剩”。

我深知以上都是我个人对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的粗浅感悟,需要在具体教学实践操作中不断修正、调整、完善。在每一节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积极有效的进行数学阅读,并带来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有时间思考、享受思考的乐趣,用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向往!


作者简介:

张晓春,中国共产党党员,西南交大子弟小学的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2005年7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四川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在读。曾就职于成都市成华小学,2013年8月调入交大子弟小学,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多篇文章获国家、市、区级一、二、三等奖,其中《假小子变形记》发表于《四川教育》2013.2~3期。她善于将学生带入丰富的生活情境中去观察、搜集数学信息,进而发现、提出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中享受数学思维的乐趣,分享学习数学的快乐。

作者:张晓春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